临床医案

初诊

马某,男,48岁,年5月24日初诊。

主诉:胸闷、胸痛一周。

现病史:患者近一周无明显原因出现胸闷、胸痛,气短急躁,乏力,不思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

既往史:心肌缺血。

辅助检查::1、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2、肺CT: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大泡;双侧肺间质增生。3、肺功能测定: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中医诊断:1、肺胀----痰浊阻滞证;

2、肺痿----气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

2、肺气肿;

3、肺大泡;

4、双侧肺间质增生。

治法:清肺降浊、益气化瘀。

方药:五子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

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五味子10g

葶苈子10g党参15g白术l5g茯苓15g

陈皮15g半夏10g炙甘草10g鸡血藤15g

杏仁10g厚朴10g黄精30g鸡内金30g

红花10g黄芪15g麦冬15g6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

年6月7日二诊。患者自述药后胸闷、胸痛减轻,偶有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苔黄厚,脉沉细。方药:上方+僵蚕10g地龙10g,6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三诊

年6月14日三诊。患者自述药后胸闷、胸痛减轻,气短,无咳嗽,无痰,乏力,二便可。舌红,苔黄腻,脉沉细。方药:六君子汤+五子汤+杏仁10g黄精30g黄芪30g厚朴10g降香10g川楝子12g元胡12g内金30g,6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四诊

年6月21日四诊。

患者自述药后胸痛消失,胸闷减轻,活动后气短,乏力,纳差,二便可。舌暗苔薄白腻,脉细。

方药:继服上方,6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后期随访,患者自述6剂药后上述症状均见好转。

病例反思:

肺胀病因以久病肺虚为主,由于反复感邪,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肝。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标实为气滞、痰浊、水饮、淤血。气虚、阳虚、痰阻贯穿于肺胀之始终。由于标本虚实相兼,又互为影响,故疾病迁延难愈,日渐加重。本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与生命,应积极防治。治疗上应祛邪扶正,标本兼顾。感邪时偏于实,急者祛邪治标为主,平时偏于正虚,缓者以扶正治本为主。在本病治疗时,医者以六君子汤加厚朴、杏仁益气健脾,使脾气旺,特别是用茯苓甘淡实脾,益脾以杜生痰之源,渗湿以泄已聚之痰;半夏燥湿祛痰,降逆止咳;陈皮芳香醒脾,疏利气机;加杏仁、厚朴,利气平喘;以黄芪补肺气,益卫气,卫气实,则邪不外侵,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方中白芥子性味辛温,长于温肺祛痰、利气,并有健胃之功;莱菔子性味辛平,长于降气化痰,并能消食行气。紫苏子性味辛微温,长于降气平喘、止咳。葶苈子泻肺平喘,长于泻肺平喘,四者合用,有健胃和消食行气之功,同时有明显的泻肺平喘、祛痰(化痰)降气、平喘止咳的功效。加五味子既敛肺气,又酸甘化阴补肺肾,补肾纳气,方中用鸡血藤、红花、僵蚕、地龙活血通络,麦冬养阴润肺,清肺养阴;内金健脾消食,以增强整体调节功能。诸药合用,具有益肺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效。此案中医者紧抓肺气损伤后,气化不行的病机,以中医“培土生金”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具有逆转肺纤维化的药物和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为主要依据进行抗纤维化、抑制肺泡炎症的治疗;改善肺组织微循环、改善临床症状。

编辑:薛枫

校审:盛野

总校审:于睿智

吕门优选

打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