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有清风赏石之美or画石之意
石本是大自然天然形成之物,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环境之中,本身无所谓美丑佳劣的区别,却因为每个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喜好,产生各种不同的欣赏角度,于是就出现了所谓奇石、顽石、异石等称呼,以及苍厚、奇峭、古拙、秀雅、玲珑等对石的形容词。其实都是人们借石以言,寄托各种情怀。 历来的文人雅士,就在赏石之余,把石质的坚硬,与人气节的坚定不移相提并论,让人对 这构成大地的自然之物平添一份崇敬之意。 我们通常称赞某一事物外形的赏心悦目,会用到俊秀、美丽等字眼,而这奇石之美,却美得“奇”,美在“丑”。这就是中国传统赏石文化与众不同的价值标准。如苏轼曾说“石文而丑”,以一个“丑”字概括了自然界中石的千万姿态,其实更能表现奇石之为奇的真意。 清代郑板桥将这奇石的“丑”发挥为“丑而雄、丑而秀”。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言:“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俗书非务为妍美,则故托丑拙。美丑不同,其为人之见一世。” 从中更能体悟我国古代文人赏石以奇石为美的独特美学观:注重石的质地、石与人的共性、人石因缘等人文内涵之美;除去对赏石外形特征的考量,更看中的是在赏与玩的过程中形成的与文人的审美、意趣相符的文化。 文人画石,首先是基于个人主观的思想;由于观赏、品鉴角度的不同,在文人画家的笔下,自然之奇石,也被赋予了多种意义。中国古代赏石与文人绘画之共通之处,在于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深沉情感相映生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而亦是中国传统文人道德、情感、怀古精神追求的体现。文:麻元彬 ps:白居易对奇石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石有大小,期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这种简单明了的评石标准,至今仍在沿用。米芾提出赏石审美的四项基本原则:“瘦、皱、漏、透”。 古代介绍石头的专著有宋杜绾著《云林石谱》和清蒲松龄著《石谱》等,明林有麟著《素园石谱》是迄今传世较早、篇幅较宏的一部画石谱录。清诸九鼎著《惕庵石谱》记载各地的奇峰异石、名人故事。清闵麟嗣著《黄山松石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黄山的景观奇石。清王冶梅著《冶梅石谱》是将以前仿《宣和石谱》的65幅绘石作品整理,给每枚石配上一首诗而集成的。我们最熟悉的清李渔著《芥子园石谱》是一本艺术内涵非常高的著作,比较详尽地阐述了画石技法,突出一个“皴”字,列举了十六种皴法,总结了三面画石法则。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文章: 西兰花抗癌的最佳吃法搭配1物效果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