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田园,生活理想
谈山林之乐者, 未必真得山林之趣。 ——陈继儒 居所是人的生活、休憩之所,也是文人的读书之所。明朝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 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汉魏六朝,隐居成为一时风尚,隐士之多为历代之冠。被称为“千古隐逸诗人”的陶渊明,他在那篇《饮酒》第五的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超凡脱俗,自道其乐,充满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之情。诗中那种美不胜言的恬适惬意,虽然更多来自脱离官场纷扰恶浊后的心理感受,但也毫无疑问来自于自然清新,充满生趣,能够放松心情的居所环境。 明人陈继儒说:“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言下之意是,要真正得到山林之趣,必须有山林生活的体验。那么,山林生活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乐趣呢?回答是肯定的。 为什么文人们对山林之趣与乡野之乐情有独钟?因为自然是豪宅大院之美与锦衣玉食之乐为一般文人难以企求,但更主要的则是在文人们看来,那样的生活不过是一种世俗之乐,而山林乡野才是他们真正能够放纵精神的乐园。在这样的地方,不见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世俗的纷烦嚷扰,不必再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牢骚,正可以进入一种忘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于是他们便将这种生活诗意化,通过文字营造出一个恬适淳朴,充满野趣,又不乏诗文翰墨之乐的世外桃源。 山水之居由于道路交通的原因,常常与世俗社会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长居这样的地方,必然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因此产生不可排遣的寂寞。 纵观历史,选择长期隐居的文人,常常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们对山水之居的环境并不特别在意,目的只是隐藏自己。而一般的文人选择山水之居,更多只是为了享受山水的那一份自然清新与爽心悦目。 山水之乐与出尘之想是这类文人向往山水之居的两大原因,因此,他们的山水之居,往往选择在离城市或集镇不远、又有林木泉石之胜的地方,居住的时间也以短期为多,期间照样会友或出游,否则难免单调乏味。 自陶渊明以后,历代写山水之居的诗文不胜枚举,且往往写得清新脱俗,情辞并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诱惑力。山水本身的宜居环境与诗文对它的渲染,使得山水之居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向往与精神向往。 生如芥子有须弥 心似微尘藏大千 南亩春耕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1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活动预告丨人偶艺术,不止是玩具日本人
- 下一篇文章: 明年中考会怎么考听听今年命题老师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