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5387140.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林梢青年12月3日19时许,当代中国人物画艺术巨匠、新浙派人物画领军者方增先先生因病在上海过世,享年88岁。就此,在新中国画坛留下巨大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开山五老”——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五位先生都已和我们告别,一个时代落幕了。方先生走得平静,但他离世的消息,在夜里带来巨大的沉痛与深刻的纪念。方先生是最念旧的。他生前最惦记的,是两个地方——浙江金华浦江和杭州孤山,因为,他生在浦江,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学会画画,名扬天下。方先生以笔下那么多农民打动了我们,而他一辈子,也始终像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样活着。方先生生前有留下什么话吗?方先生的忘年交、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马锋辉先生对我们说,先生生前曾多次对他说:“美术家的最大贡献是要为社会为人民多留一些传世之作。”从这句话而言,方先生,一生圆满。方增先先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方增先先生出生于年,出生地横溪镇西塘下村在当时属于浙江金华浦江,年划归兰溪。方增先先生是“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原本专攻油画的方增先,博采中外各家所长,创造出一套融合西方素描法、人体结构法和中国水墨画的新颖的中国画人物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画的人物造型问题,走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方先生都是新浙派人物画的一面旗帜。年,作品《粒粒皆辛苦》在全国画坛引起震动时,方增先不过25岁。几年后,他那册薄薄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出版,广受欢迎,重印三版,卖出数十万册。不论是学油画还是学国画的年轻人,几乎人手一册。当时的方增先究竟多有名?方先生曾腼腆地说:“后来我画《艳阳天》时去北京郊区,有人一听说方增先来了,脸色都变了。”当时只要是画画的,没有不知道方增先的。但他自己却说,之所以他成功了,无非是“历史要寻找这样一个人”,因为“江浙这一带,是水墨人物画的‘窝点’,必然会产生我这个类型的画。”所谓“新浙派人物画”,简而言之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几位原本学西画的艺术家,将油画的造型、明暗与光影技法与传统中国画的水墨韵味相融合,创作出全新的水墨人物画,以应对新时代对中国画的要求。他们的革新影响巨大。方先生曾在一次专访中详细谈过自己最著名的《粒粒皆辛苦》和《说红书》。粒粒皆辛苦中国美术馆藏《粒粒皆辛苦》诞生于年,“因为当时国家比较重视粮食问题,我又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民如何看重粮食,我太清楚了。农村人有一个习惯,饭粒掉到地上,如果干净,肯定捡起来吃了;如果不干净,也会捡起来喂鸡、喂猪。捡麦穗这个动作是北方人的,从敦煌坐火车回来的时候,正是麦收时节,有一群小孩在收割后的地里捡麦穗,这个情景,使我联想到劳碌的农民。”《说红书》则诞生于年,“当时我回家乡,和学生一起下乡,这个阶段提倡讲红色故事,农闲时,人们集体在学校听老师讲革命故事。我看到的是在学校里讲,但画的时候设计成在田边了。作品中讲故事的人背对听众,而听众是正面形象,这些也是我想象出来的,并不是场景还原……我一共画了6次,画了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当时是夏天,杭州又热得不得了,像个大火炉啊,我整天琢磨这张画。”说红书中国美术馆藏“新浙派人物画”当然是新的,方先生说:“传统中国画必须走现代的路,因为全世界往前走,那中国画也要往前走,往前走就是现代画。”但“新浙派人物画”又始终必须是“中国画”,他反复强调:“我画了一辈子中国画,感觉中国画的最基础的东西,必须遵循中国的传统艺术法则。西方的艺术绘画,可以作为一种参照来吸收,这样你在画当中怎么变它都不会离开它根本的东西。”尤其是笔墨,这是浙江画家的拳头功夫。“浙派人物画,它是参考传统用笔,所以浙派人物画的特点是用笔用墨,参照古代传统绘画方法。用笔讲究抑扬顿挫,与书法有点联系。”方先生总是念及潘天寿先生经常讲的,“用笔必须搞好,中国画没有用笔就没有意义了。”他长期沉潜于任伯年,还曾为了提高用笔水平,专门从浙江跑到上海找王个簃先生。“为什么找王个簃先生呢?他是吴昌硕的高足,而且他学吴昌硕学得非常认真。一个礼拜两次,到王个簃家里,他也不是一笔一笔怎么样教,他就当场画一张画给我看,每次都是非常非常认真,整个过程都给我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教学,因此我学得比较快。”方先生的笔墨,南北方的画家都是服气的。据说,当年周思聪和卢沉两位名家,在方先生家里呆了两个月。无论同辈或晚辈,当时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方先生的影响。方先生还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吴山明、刘国辉、吴永良……这些重要的人物画家,都是方先生等老先生们一起,手把手带出来的。吴山明是方先生的学生,留校后又与方先生共事多年。在他心里,方先生的贡献是特殊的。因为,他在基础造型、笔墨语言、艺术风格、学术理论方面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我和方先生是同乡。早在附中时就知道方老师了,当时浙派人物画已经在被研究了。方先生《说红书》的诞生,我们是亲眼目睹的,他深入生活,整个创作差不多有整整一年。等我进入国画系,方老师等几位老先生已经功成名就,不仅是晚辈,同辈的画家也都对方老师很崇拜,都很认真来拜见方先生。留校以后,我们跟着方先生共同搞教学。浙江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人物画教学,方先生贡献很大。特别是基础教学、素描、方老师有特殊贡献。”母亲那段时间,吴山明一家与方增先等先生都住在南山路美院的宿舍楼里。方先生生活非常朴素,因为夫人在上海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基本都是一个人生活,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为了全家团聚才赴上海工作。吴山明的太太高晔还记得,方先生的胃长期不太好,常常胃疼,外出时还常带着一口锅自己煮稀饭吃。这一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心情相当沉痛,他谈及学校正在讨论对新浙派人物画“开山五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中国美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尉晓榕说,方老师的过世,标志一个时代的最后终结,在缅怀之余,更应该在清零基础上重审我们脚下的路。年,方增先(中)与童中焘(左一)、孔仲起(左四)等在一起这些年,医院进进出出,疗养或治疗。10月26日,马锋辉去病房探望,方先生已经不能说话。从上世纪90年代起,马锋辉便与先生来往亲密,这样的时刻,他很想留下一些什么,却觉终有不便,最后,只能悄悄拍下先生身边的设备,存在手机里,作为那一刻的纪念。对于熟悉方先生的人而言,其实一切并不突然,但终归,总是舍不得,方先生,真的走了。拿烟斗的老人浙江美术馆藏方增先生前在圈内是出名的“隐者”,每隔一段时间就换电话号码,常常几个星期不出门,他说,年纪大了,就喜欢躲起来。所以,这许多年来,我们也甚少得到他的消息。方先生念旧,那么,最后,我们也一起来念念方先生的旧吧。这十余年间,在马锋辉先生的帮助下,曾有幸多次和方先生面对面聊聊。有时是在上海家中,有时是在杭州。话题,除了画画,就是浦江和杭州。方先生最念老家浦江。记得见面最特别的一处,是杭州梅家坞的梅竺度假村,方先生回杭州一定住这里,因为这儿有他最爱的浦江家乡菜。他念旧的程度也是非常的。上海占地一亩半的家中,大到高高的马尾松,小到水边的昌蒲草,还有石子路,甚至种花草的泥土……几乎全部实打实来自老家。连客厅那长长一排老式木门也是老家拆来的。他说,他在门边长大,门里都是回忆。被方先生称为“世外桃源”的家。方先生也很念杭州,念西湖。“我很想念西湖。”那一次,他一字一字说。年11月3日《方增先人物画大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开幕前一天,方先生看完布展直奔孤山,他说:“杭州,我最想念的就是孤山,每次只要有半天时间,我就要去,因为我18岁就在那里了。”年,方增先先生在浙江美术馆展览开幕式上。浙江美术馆供图杭州、白堤、孤山、国立艺专,他认得这里的一草一木。年,18岁的方增先从浦江农村考上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学画,考试那天,他捡了地上别人用剩的黑炭,那张画,他很不满意。“人老了总是喜欢回忆过去,印证过去有一种特有的味道。”“还有,这里有老朋友,可以说说真话。”   记得在方先生家的院落里头有一座小天桥,他很喜欢在天桥上看风景,但他不喜欢被门外的人看到自己,所以在大门边种了一株高大的金桂树。“桂花树常年不落叶,可以把外面的世界挡住。我不喜欢人家注意到我。”此时此刻,方先生,您是不是就在天桥上,看着外面的风景?昆仑月色中国美术馆藏在马锋辉等先生的帮助下,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曾多次专访过方增先先生。《念旧的方增先回来了,这位“新浙派人物画”的开创者最爱的是梅家坞的浦江菜》(写于年11月初)在阔别魂牵梦萦的孤山26年之后,78岁的方增先回来了。“我很想念西湖。”在这个喜欢怀旧的老头心里,杭州、白堤、孤山、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最放不下的地方,他认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人老了总是喜欢回忆过去,印证过去有一种特有的味道。”这一次,这位当代中国人物画艺术巨匠带着自己的余件作品回到杭州,11月3日在浙江美术馆举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对众多浙江艺术爱好者来说,终于有机会一睹方增先50年艺术生涯的心血,而于方增先来言,最好的事情,就是可以听这里的“老朋友们说说真话”,再多些时间去孤山转转。入学考,他不知道什么叫素描“那张画画得跟鬼一样”昨天上午,依然是梅家坞。方增先每次来杭州一定住在这里,这儿有他最爱吃的浦江家乡菜。下午在美术馆看完布展,他又直奔孤山。“杭州,我最想念的就是孤山,每次只要有半天时间,我就要去,因为我18岁就在那里了。”年,18岁的方增先从浦江农村来杭州,考入国立艺专。他喜欢画画是受了母亲的影响,“我外婆的娘家藏了《芥子园画谱》之类的书,我妈妈喜欢临摹。后来她在村里专门为刺绣画画,我也开始有了兴趣。”虽然小时候喜欢画画,但艺专的绘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入学考试考素描,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记得那是我平生第一眼看见石膏像,好象是个半面的外国人头像。”“老师问,要黑炭还是要铅笔?我选了支铅笔。结果是一支HB铅笔,很硬,很难画。我拿了纸坐下来摆好,却不知道该怎么画。写生?我没听说过,很茫然。”最后,方增先成了最后一个离开考场的考生,“我捡了地上别人用剩的黑炭,结果把那张画画得跟鬼一样。”不过,因为当时招考人数比考生还要多,方增先幸运地被录取了。读书时,他常常躲在教室后面 “对那些帅哥美女毫无感觉”方增先念书时,国立艺专就在孤山。因为条件不好,基础又差,刚入学时,他常常躲在教室后面,“那些上海来的男、女同学都是有钱人,同学中来自农村很少,而我也不想和城里人玩。”方增先还记得,自己那时候的打扮很土,“一件长棉袄紧紧裹在身上,同学用怪异的眼光看我。于是,我去学校边的一个裁缝店把衣服下半截给剪了,改成对襟。裁缝给我缝了一排纽扣,穿起来好像从武打小说里走出来的人。”而在当时的同学看来,这位同学则有些孤僻。“因为我得从零开始,我脑子就想着怎么赶上去,对那些帅哥美女同学毫无感觉。”当时的国立艺专聚集了黄宾虹、潘天寿等众多艺术大师。“我考进去头一年,有一天走出教室,有同学指着前面一个正对着西湖写生的老者说,这老头就是黄宾虹。他拿着一本手掌大的本子,我偷偷张望了一眼,吓一跳——画的跟眼前完全不同。我回去琢磨半天,觉得他是在画心中的感觉。”虽然在学校里并不起眼,但还是有人注意到了这个勤奋刻苦的“潜力股”。入学第二年,方增先一跃成为班里最优秀的尖子生,并担任了班里的互助小组长。在和同学逐渐增多的来往间,他与后来的太太卢琪辉熟悉起来。年,方增先毕业留校,办公室与后来转到雕塑系的卢琪辉画室相邻,在“常常去看她雕塑”的过程中,两人暗生情愫。不过这段感情一度也遭遇过波折。卢琪辉毕业回上海后,方增先常去上海看她,“她的家庭条件很好,也很开明,但是因为我个子比较小,又只会画画不会交际,怕我的前途不好,她妈妈就不太同意。”但因为卢琪辉多年里始终坚持这份感情,6年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他开创了“新浙派人物画”“历史要寻找这样一个人”结婚时,年仅29岁的方增先已在画坛极富盛名。年,作品《粒粒皆辛苦》发表后在全国画坛引起震动。从此,画坛诞生了一个新名词——“新浙派人物画”。几年后他所著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出版后大受欢迎,重印三版,卖出36万册。当时不论是学油画还是学国画的年轻人,几乎人手一册。当时的方增先究竟多有名?“后来我画《艳阳天》时去北京郊区,有人一听说方增先来了,脸色都变了。”当时只要是画画的,没有不知道方增先的。方增先在母校任教近30年,直到年来到上海。年,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的他,邀请了当时国际上最前卫、最顶尖的当代艺术大师和策展人,带领着一帮热血的艺术家办起了第一届上海国际艺术双年展。方增先回来办展,是浙江画坛的一件大事,而他自己也有些兴奋劲儿,“这里都是熟人,讨论的时候可以讲真话”。展览的不少作品是他在浙江时期所画的,“江浙这一带,是水墨人物画的‘窝点’,必然会产生我这个类型的画。”方增先说,之所以他成功了,无非是“历史要寻找这样一个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1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