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留园书斋
ios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bcutexas.net/chaoliu/xinchao/1608.html苏州园林是文人读书吟赏、挥毫命素的地方,所以,园中都建有书斋、吟馆,而且,一个园中往往有几个书斋。书斋匠心独运的命名品题、古雅的陈设和幽雅静谧、文气氤氲的环境,极富情味,极耐涵咏,展示了文人清雅的文化风范。留园东部环绕“五峰仙馆”有三间书斋,分别为:汲古得修绠、还读我书斋和揖峰轩。 汲古得修绠 五峰仙馆后院耳室书房“汲古得修绠”,意思是打深井里的水必须要用长绳子,比喻钻研古籍时要用正确的方法下足功夫,才能汲取古人的长处和经验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战国《荀子·荣辱》篇载:“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圣人之言。”这里的“绠”即绳子,短绳难以汲取深井之水,这是生活常理。故唐韩愈《秋怀》诗之五有云:“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谓钻研古人学问,必须有恒心,要下大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方能学到手,这和汲深井的水必须用长绳一样。讲的是朴实的做学问之道,这是正面劝学。汲古得修绠书房前和西侧有翠竹和参差错置的石峰,营造了山中读书的幽静氛围,产生面对青山读异书的浪漫情怀。汲古得修绠外围环境还读我书斋 五峰仙馆东北侧的书斋为二层小楼,位于一座安静闲适的封闭式庭院,书楼坐西朝东,硬山造,庭院三面皆廊,廊壁嵌“宋贤五十六种”法帖书条石。刘氏时命名为“还读馆”,盛氏时称“还读我书斋”,都是取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句意命之。意思是耕种后返回我读书的地方,格调清雅恬淡。还读我书斋小院 尽管孔子曾把学稼学圃当作小人的事,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但与孔子同时的依杖荷条的“丈人”讽刺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陶渊明的理想代表了中国农耕社会士大夫“耕读传家”的生活理想。宋陆游《小园》诗曰:“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辛弃疾把上饶带湖的新居名之日“稼轩”,自号稼轩居士,倡导“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都敢于冲破儒家传统,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还读我书斋小院 书楼窗外西墙下屹立一峰,名累粟峰,该峰身上生有形似黍米的累累颗粒,显然会引起宋真宗赵恒《劝学诗》中“书中自有千钟黍”的联想。累粟峰 揖峰轩 五峰仙馆东是“揖峰轩”书斋,揖拜秀峰。一个“揖”字,将湖石人情化,人与湖石若宾主相对,发生着感情的交流,透露了文人对湖石的热爱,居此室内,犹处山野。效法米芾、叶梦得、朱熹等爱石的宋人风采。轩外观二间半,实为一间半,坐北朝南。正中八仙桌,左右备太师椅,是文人相互切磋之处。方桌上摆棋盘一副,可啜茗对弈。揖峰轩内景 东头一张红木藤面贵妃榻,壁悬嵌有四十块大理石大挂屏一幅,中间一石中如有一老者,题款“仁者寿”,横批“明志致远”;两旁石上书联:“商彝夏鼎精神,汉柏秦松骨气”。如汉柏秦松般长青不老的气骨;似商彝夏鼎精神亘古长存。底下七块大理石书有《归去来兮辞》全文。红木藤面贵妃榻 汉柏秦松骨气;商彝夏鼎精神 西端靠墙的红木琴桌上置古琴一架,一石当窗,配以对联。“有琴方是乐”,琴为书斋重要陈设。所谓“琴者,禁也,禁邪恶之所生也”。嵇康作《琴赋》,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而“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是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必备之物。“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古人弹琴,只要体认得静、远、澹、逸四字,有正始风,悉去俗情,也即臻于大雅了,所以,“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成为古代文人最为惬意而风雅之事。“汲古得修绠”旧有朱彝尊一幅对联:“汲古得修绠,开琴弄清弦。”陶渊明隐归田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对联:“蝶欲试花犹护粉;莺初学啭尚羞簧。”蝴蝶想试花还要护着花粉,流莺刚学唱尚且羞听笙簧。出自唐皮日休《闻鲁望游颜家林园病中有寄》诗。开琴弄清弦 北墙辟三个花窗,窗栏外运用小空间栽疏篁几株,湖石数块,恰如悬挂在北墙上的三幅竹石图。轩南是一排精致的落地红木菱花门窗。上部窗心刻有蝙蝠、双钱及卍字等吉祥图案,中腰堂板及裙板上刻有梅兰博古及《封神榜》神怪图案。轩前小院四周围以曲廊,廊上有清高垲所临的唐禇遂良《大唐三藏圣教序》正楷十二石。石林小院 小院名“石林小院”,聚石成林、赏石涤襟。效法宋代词人叶梦得,叶梦得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自号石林居士。据园主刘恕的《石林小院说》,清嘉庆十二年,刘得“晚翠峰”,因“筑书馆以宠异之”,即指“揖峰轩”,后又陆续得到四峰二石:为“独秀峰”“段锦峰”“竞爽峰”“迎辉峰”和“拂云石”“苍鳞石”。“其小者或如圭,或如壁,或如风荃之垂英,或如霜蕉之败叶,分列于窗前砌畔、墙根坡角,则峰不孤立,而石乃为林矣”。并称自己于石深有所取,“石能侈我之观,亦能惕我之心”。石林小院是一组精妙绝伦的园林小品,轩、廊、亭、洞门等建筑将其分为大小六个空间,形象地诠释了“芥子纳须弥”:轩西月洞门“静中观”取唐刘禹锡“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诗句为名,建筑似亭,二面借廊,只伸一角。静中观 院南小屋内陈列石桌、鼓凳,可在此下棋品茗。小屋南墙及左右两侧都辟有洞窗,蕉叶、翠竹从窗洞伸入屋内,俨如一幅幅立体图画:正南八角窗外一立石当窗,配匾额“洞天一碧”,“洞天一碧”本为宋米芾珍藏的一块名石。一树龄为年的古紫藤虬曲而上,饶有古趣,左为芭蕉吐翠,一幅蕉叶图,右乃修竹摇曳,一帧翠竹图。怪石嶙峋,窗窗入画。南墙八角窗两侧悬挂着清著名书画家陈老莲所书对联:“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字体狂放不羁。洞天一碧 品赏玩味留园三书斋,几乎囊括了中华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人文传统及天人合一的中华哲学思想,不啻享受了中华精英文化的饕餮大餐。文章由苏大教授曹林娣授权。 曹林娣 笔名林棣,江苏无锡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年2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先秦两汉文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专业中国园林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园林局顾问,苏州园林学会和苏州古建学会理事,《中国园林》杂志第五届编委。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园林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园林经典》《中国园林艺术论》《中国园林文化》《静读园林》《古籍整理概论》。 图文来源:留园 通讯员:茹军 编辑发布:园林局融媒编辑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z/9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限时免费middot衍生纯爱丨
- 下一篇文章: 国画课程树鳞树枝树根树叶以及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