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北京画院藏蒋予检之墨兰册
节段型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37884.html ● 柔逸从中出不染尘寰土 浅议蒋予检之《墨兰册》 ︱安夙︱ 兰,古称国香、王者香、香祖、幽客等。《左传·宣公三年》中有载:“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于是,兰的“国香”之名,流芳后世。唐人宋之问《过史正议宅》诗云:“国香兰已歇,里树橘犹新。”汉代蔡邕在《琴操·猗兰操》中载:“(孔子)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蚀茂,与众草为伍,譬扰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故而,兰又称“王者香”。宋人姚宽在《西溪丛语》上云:“予长兄伯声,尝得三十客: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兰为幽客……棠梨为鬼客。”又有宋人陶谷于《清异录·草》中言:“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人以兰为香祖。” 兰,以其叶、花、香,所具的魅力和优秀的品性,在中国的文学史和艺术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兰为香草,其意为高洁、忠贞,《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又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句。以佩兰、植兰去表达一种诗意的情怀。兰有“三美”之形,“四清”之格,又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多为文人雅士所欢喜,亦是文人画中最常表达的题材之一。艺术史上善画兰草之名手咸有,《芥子园画传》载:“画墨兰自郑所南、赵彝斋、管仲姬。后相继而起者,代不乏人。然分为二派。文人寄兴,则放逸之气,见于柔逸从中出不染尘寰土笔端。闺秀传神,则幽闲之姿,浮于纸上。各臻其妙。赵春谷及仲穆以家法相传。扬补之与汤叔雅,则甥舅媲美。杨维翰与彝斋同时,皆号子固。且俱善画兰,不相上下。以及明季张静之、项子京、吴秋林、周公瑕、蔡景明、陈古白、杜子经、蒋冷生、陆包山、何仲雅辈出。真墨吐众香,砚滋九畹,极一时之盛。管仲姬之后,女流争为效颦。至明季马湘兰、薛素素、徐翩翩、杨宛若皆以烟花丽质,绘及幽芳,虽令湘畹蒙羞,然亦超脱不凡,不与众草为伍者矣。” 清代以降,若论写兰巨手,时推蒋氏予检。蒋予检,字矩亭,河南睢州人,清代宣宗道光二年(公元年)举人。历任宜春、庐陵、新昌等知县,与何绍基相友契,精书道,善丹青,尤擅写墨兰。著有《兰谱》《撷清书屋诗稿》《政余集》等。清人秦祖永所著《桐阴论画·三编下卷》有:“蒋矩亭予检,擅长墨兰,姿态静逸。画兰叶纵笔偃仰,神趣横溢,纯乎士气。近日名誉日著,得其片纸,靡不珍袭。夫兰为国香,传写者不知万几,欲如矩亭之雅秀出尘,真不可多得也。”又“矩亭,河南睢州人。孝廉,官江西知县。工画兰,有名誉”。兼以眉批道:“近日画兰家多失之硬直,矩亭以舒展柔逸出之,故能造微入妙。”是为蒋氏画兰较为传神的评价之一。北京画院藏一件套(十开)蒋予检的《墨兰册》可窥蒋氏写兰之一鳞。 (清)蒋予检墨兰册十开之一纸本设色 纵38厘米横34.5厘米北京画院藏 第一帧里兰叶自右而出,无根无土,浓墨疾笔写兰叶之势;淡墨逸笔写兰叶之姿;兰花姿态各异,如美人纤纤玉指,雅媚无两。其上题款:“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矩亭。”下钤“臣予检”(白文)、“蒋氏矩亭”(朱文)两方印章。画中题款出自明人张羽所作《咏兰诗》:“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将兰花无人欣赏亦能自芳的品格展现无遗。而兰花的这种幽静和娴雅,更有一种“幽香在空谷,何须向世俗”的含蓄内敛和高洁的韵致。?? 乾嘉两朝交替,正是清朝国运由盛转衰之时,官场腐败,士风没落,封建制度的弊病和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及至嘉道间更甚矣。而兰花所体现的那种“即生幽野经,且任时序改”的淡然与脱俗,无疑是士人们追求的无上境界。古有“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之说,而写兰更是聊写“胸中逸气”的绝佳题材,故而士人喜兰、绘兰、佩兰;仕女闻兰、采兰、饰兰。第二帧的兰花为仿郑思肖所创的“露根兰”法。郑思肖(公元—年),福建福州人。字亿翁,号所南,南宋遗民,著名诗人、画家,宋朝时曾应博学宏词科考。宋灭后,隐居苏州。其人工诗画,犹擅绘兰。然其性情孤傲,更祚之后悲愤不已,坐卧必向南方,故号“所南”;画兰不画土,谓其“露根兰”。问其缘由,答曰:“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倪云林在《题郑所南兰》中言:“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自此之后“露根之兰”的画法便成为士人坚贞的爱国情怀的象征,后人亦有通过绘制“露根兰”来表达对郑所南的追慕和敬仰。此画中有一兰叶中锋行笔似有“突兀”,又有逸出尘外之感;兰花看似草草写成,实则俯仰得宜,虚实相生;画面无一笔坡石磊土,兰根尽显。观其形,确有郑氏《墨兰图》(现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馆)之笔意。上有题款:“到处露好根,不惹尘寰土。予检。”下钤“臣予检”(白文)、“蒋氏矩亭”(朱文)印。以其柔逸之笔趣,将兰草的素雅清婉,以及忠贞的本真之美写出。 (清)蒋予检墨兰册十开之二纸本设色 纵38厘米横34.5厘米北京画院藏 第三帧中一丛兰花居于画面中上,同样也是“露根兰”的画法,兰叶以书入画,兼有郑所南笔意;兰花为含苞侧向。题款为行书:“雨后移来香带湿。予检。”与兰叶的用笔颇有呼应之感。下钤“臣予检”(白文)、“蒋氏矩亭”(朱文)印。画中之兰并未开放,又似君子之不求闻达,独守初心。 第四帧中兰依长势从右向左斜出,却有一枝自左向右回转,在画面中形成一个“场”,内部包裹着几丛形态各异的兰花,似有兰香不外泄之感。唐代韩愈的《猗兰操》曰:“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悠然超脱的自在,纤尘未染的清雅姿态,不媚世俗的芳香,全在尺牍之间。上有题款:“矩亭墨戏”。下钤“臣予检”(白文)、“蒋氏矩亭”(朱文)印。 明人董其昌的《兰》诗:“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第五帧诗中意与画中题字“孤叶不有幽香发,应没江干百草中”似有相同的意境。孤根、孤叶虽然看似寂寞无主,却并不聊赖。兰花吐秀,兰香幽发,则如郑燮所言“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的那种恬静与怀抱。画中兰自左出,叶与花紧凑一簇,均以疾笔写出浓淡干湿的变化,蓬蓬勃勃生机盎然。下钤“臣予检”(白文)、“蒋氏矩亭”(朱文)等印。 第六帧中有一石斜出,以枯笔淡墨勾勒、擦染。石后有一簇幽兰勃发,几乎全以浓墨挥毫,与前面的石头形成墨色的对比。上有题款:“箨石画法。矩亭。”箨石者,钱载也。钱载(公元—年),字坤一,号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工诗善画,尤擅兰竹。乾隆十七年(公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官至二品,晚年鬻画为生,著有《石诗文集》。钱氏的兰花简淡清新,颇有青藤、白阳之笔意,颇喜兰、石同绘。画中石,惯以“飞白”笔皴擦而成;画中兰,逸笔纵勃成趣。画中的兰石确依钱氏之法,兰叶非其平素所画之叶。缘为钱氏所云:“叶忌齐长,三转而妙。”而石为飞白之笔皴成,燥润之色相互掩映。 第七帧画中题款:“石涛意。予检。”下钤“臣予检”(白文)、“蒋氏矩亭”(朱文)印。由题款可知蒋氏此帧是仿石涛笔意。石涛传世之《芳兰图》用笔恣肆,观画中兰叶既有其本身的笔墨意趣,亦有石涛之率性。一茎兰花盛放,一茎含苞待开,笔墨绝无滞塞。 (清)蒋予检墨兰册十开之七纸本设色 纵38厘米横34.5厘米北京画院藏 蒋氏喜画墨兰,更有大量兰花图存世,观其上题款多与楚辞相关。时评其画兰多“舒展柔逸”“造微入妙”,也是与代表湘楚文化的楚辞分不开的。若说写香草美人传情达性、通天感人者,非楚辞莫属。后人写兰、绘兰,皆有此意。不独蒋氏,扬州八怪中擅画兰者,皆以楚辞的感受解读兰心兰意。李鱓有《兰花诗》一首:“不比桃花可问津,湘烟楚雨接芳邻。幽香独据无人赏,流水高山自在春。”另有金冬心的“楚山叠翠,楚水争流,有幽兰生长芳洲,纤枝骈萼,占住十分秋”。更有郑燮之“百岁老人多种德,自然九畹尽开花”。第八帧题款:“伴我闲窗读楚词(辞)。矩亭。”下钤“臣予检”(白文)、“蒋氏矩亭”(朱文)印。与前文所举之意匠相通。观画中兰似为山中野生之兰,在山阴、野石之畔,发箭而出的姿态。笔笔郁勃而上,兰茎柔而不脆,兰花雅而忘俗。观之,如三春之后,空谷山阴之中,自芳之幽兰。 第九帧题款有云:“拟湘兰法。矩亭。”湘兰者,马湘兰也。马湘兰(公元—年)名守真,字月娇,小字玄儿,又称湘兰、湘兰子。金陵名妓之一,“秦淮八艳”之首,擅画兰花之女流圣手,有《墨兰图》存世。彼时与其交好的王樨登有言:“姬稍工笔札,通文辞,书如游丝弱柳,婀娜媚人,画兰最善。”又有题诗道:“一枝写出湘皋影,仿佛凌波解佩人。”将兰喻人,以兰写人。观此图蒋氏所画,幽兰伴石而生,有兰有石,有香有骨。兰叶舒展婀娜,兰花娇俏可人,似有馨香阵阵。墨笔点苔,似有湘兰之笔意。画中兰石之用笔,以书入画;其上题款之书体结字洒脱,犹如书中之画,两者相得益彰。更有“臣予检”(白文)、“蒋氏矩亭”(朱文)两方遒劲方印,既有金石之气韵,又以方硬“破”圜转,相映成趣。 (清)蒋予检墨兰册十开之十纸本设色 纵38厘米横34.5厘米北京画院藏 最末一帧依旧为蒋氏摹石涛笔法,题款为“大涤子法。矩亭”。观画面本身,兰叶之用笔有挺有转,有断有续,收纵得宜,确乎清湘笔法运用其中。花瓣点簇细密,花蕊柔中见逸,将兰花的风韵展露无遗。 整本册页(十开)皆用“臣予检”(白文)、“蒋氏矩亭”(朱文)两方印章。 唐代诗人杜牧《兰溪》诗云:“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变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写兰、绘兰,实为抒发胸中逸气;将一种清高、脱俗、娴雅、忠贞之情绘出。清代蒋予检是为画兰名手,此件套册页整体布局疏朗、空灵,似有“空谷幽兰”之妙趣。其笔法多变,虽拟他人写兰之意匠,却帧帧带有其特有的柔润挺秀。既有郑所南之孤峭,又有石涛之雄逸,更兼马守真之婀娜。加之用墨酣畅淋漓,润笔无留滞之意,渴笔皴擦成势,无崩坏之感,实为蒋氏兰花题材之中又一佳作。 作者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 (编辑:刘谷子)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期︱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z/11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新版药食同源目录大全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