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手段 http://m.39.net/news/a_5778256.html

来源中国美术

范宽,北宋画家,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历史上对其生卒年份没有确切的记载。据《画史》记载,他约生于五代后汉乾公式年间,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宋仁宗天圣年间还健在。范宽擅画山水,是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在华山、终南山等处生活,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范宽画作中的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他用笔强健有力,存世作品有《云山秋霁图》《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在宋代这个被称之为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时代,各种艺术呈现百家争鸣的喷发状态,此时的山水画也发展得更为成熟,皇帝、贵族、士大夫及富户、商人都对山水画产生了兴趣。作品有装饰于殿堂厅室粉壁屏风的巨幅,也有绘于卷册展放案头的小幅。此时名家辈出、风格多样,画家重视深入观察、体验自然景物,技巧上有了巨大创造。

由于北宋定都开封,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北宋山水画的主流是沿袭了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宋初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

范宽深入山川,长居华山、终南山等山林之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等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并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和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终于创造了与其师傅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纵.3厘米,横.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巨峰巍然耸矗,山涧中瀑布直泻而下,峻厚的山峦长着茂密的树木,岩石皴纹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蒙,近处大石兀立、老树挺生、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走过,人畜虽皆画得小如蚁,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公式”之声。

北宋人评李成画的山水谓“笔润而墨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论范宽画的山水则谓“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认为师徒二人是“一文一武”,又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然而,这师徒二人,都在忠实自然的基础上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

范宽作画,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这是范宽独有的风格。元朝人汤公式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郭若虚评价为“抱笔俱均,人屋皆质”。“抱笔”是书法中由蹲而斜上急出的一种用笔方法,富于力度。“人屋皆质”是指具有质感和体积感,这是由用笔反复笼染所形成的效果,后人称之为“铁屋石人”“界话如铁线”“刻削穷丝发而行笔坚硬”。

北宋范宽《临流独坐图》

而对范宽的皴法历来有几种看法。就作品来看,下笔匀直,先用粗笔重墨侧锋勾勒出山岩峻峭刻削的边沿,然后反复用坚劲沉雄的中锋作雨点皴(或曰芝麻皴、刮铁皴),塑造出山岩的向背纹路和质量感。在外轮廓的内侧加皴笔时,沿边留出少许空白,近似于“高光面”,以表现山形凸凹和北方山石铁打钢铸般的风骨。由于皴后反复用水墨渲染,是为“积墨”,既浑厚又不干枯,既滋润又沉着。在如此雄厚的气势下,白天似乎变成黑夜,诚如黄宾虹观画时之感慨:“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但米芾却批评范宽“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也有人认为,此论有欠公正,土石不分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再则,画风随年龄而改变也属常情。

范宽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其山水画构图的复杂与高妙、意境的深远与神秘、山水的气魄与气势、通篇的气韵、用笔的古朴与骨气均达到了后人很难超越的境界。

北宋范宽《临流独坐图》

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是另一幅表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间腾起弥漫浮动的云雾,吐吞变灭,更加强了忘身于万山之中的感觉;溪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充盈着活力。这也是范宽很重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观察山林间的早雾晚霞、晴阴雨雪及四时变化,为山川林壑传神的写照。

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

而《雪山萧寺图》表现的则是大雪覆盖下的深山幽谷,点缀以古寺、关隘、寒泉及行旅情节等。皴笔不多却健硬有力,章法严整而有变化,墨色染出阴霾的天空,更加衬托出雪岭高寒的气氛。保存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也以沉稳老辣的笔墨画出了雪后北方山川的奇观:山势嵯峨,岩壑幽深,近处树木形象甚有姿态,远处亦有峻岭起伏,折落而有气势。范宽画山峰善作冒雪出云之势,由此二图中可见其面貌。

基于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汤公式在《画鉴》中则认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又谓“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

据文献所载,北宋师法范宽的画家有黄怀玉、纪真、商训、宁涛等人;南宋的李唐好学范宽,其后又有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

范宽还影响了明清两代画家沈周、文徵明、蓝瑛、王时敏、王鉴、王公式、唐岱、周鲲等人,在明清文人画家的作品中,不难发现题“仿范宽”“法范华原”“拟范中立”者众多。即使到了清末、民国时期,仍不时有人在作品题跋中提及范宽,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也可以得知范宽已成为后世画家心目中的典范。

元朝大书画家赵孟公式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年,美国《生活》杂志将范宽评为前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z/1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