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鸿讲堂第31讲丨高建平从芥子园画传
北京到哪里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308/4782792.html 悲鸿讲堂第三十一讲 高建平从《芥子园画传》与《命运之轮》的比较看中欧绘画的差异 年3月6日下午,艺术学院“悲鸿讲堂”系列讲座第三十一讲成功举办。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其主题为“从《芥子园画传》与《命运之轮》的比较看中欧绘画的差异”。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艺术学系主任马躏非副教授为学术评议。艺术学院副院长牛宏宝教授,副书记别敏副教授,院长助理付阳华副教授,艺术学系王文娟教授,绘画系副主任王水清副教授,设计系吴文越副教授、郭春宁老师等我院及校内外师生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演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 高教授认为,欧洲人与中国人在绘画时,都依赖于“获得的语汇”,但中西对待“获得的语汇”有着根本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差异,归根结底来源于不同的哲学传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对世界的关系的不同理解。高教授通过比较欧洲中世纪画家维亚尔?德奥涅库尔的《构造:命运之轮》和中国的《芥子园画传》,提出欧洲人学画时强调对几何形式的把握和运用,而中国人则像临摹书法一样学习绘画要素。因此,欧洲人与中国人有着不同的绘画语汇。这种差异,同欧洲人和中国人各自所具有的自然观和哲学观有着内在的联系。 高教授进一步指出,在欧洲,哲学是从对自然本质的理解开始的。欧洲哲学致力于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对于中国人来说,世界与人是一种共生关系。英国艺术理论家诺曼?布列逊曾经区分了两种“看”:一种是“凝视”(gaze),一种是“扫视”(glance)。他认为,欧洲的绘画是“凝视”,而中国绘画是“扫视”。中国人是用手来作画,也是用手来欣赏画的,手不仅是眼睛的重要补充,而且对“看”的性质有着深刻的影响。 主持人: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副教授 主持人刘明才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经历,谈到中西方对绘画的“逼真”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西方绘画注重眼睛直视的物象,追求外在的真;中国的文人绘画不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9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水相生陆宏斌
- 下一篇文章: 中医治疗骨肉瘤验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