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被称为“习惯性反驳”。这类人在与人交流时,无论对方说什么,他们都会本能地表示反对,与对方唱反调。当谈论价值观时,他们可能转向方法论的讨论,反之亦然。与这类人沟通,你越是试图讲理、谈逻辑,越可能感到疲惫不堪。这并非因为谁对谁错,而是源于认知的差异。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塑造了他眼中的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正如《庄子》中所言:“井蛙不可语于海者,夏虫不可语冰者。”认知水平不同的人,往往难以有效沟通。作家格非在其小说中描绘了一位大学生,他在文学课上展现出一种“习惯性反驳”的特质。每当老师提及某个话题,他总会本能地提出质疑,甚至在老师尚未说完时便打断其讲述。这位同学似乎热衷于在言语上占据上风,通过质疑和反驳来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然而,这种行为往往并非基于真正的思考和理解,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和炫耀欲。正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言,这类人真正需要克服的是那些小聪明和炫耀欲,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言语上的胜利。有一位专研古代服饰的老教授,闲暇时常常流连于旧书市场。某日,他与助手一同寻书,终于在一家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关于清代服饰的珍贵画册。书摊老板见状,讥讽道:“你们的选择真是一般,这本画册只是普通货色。不如再找找,我这里还有《芥子园画谱》呢。”

老教授却微笑回应:“不必了,这本画册就很好,我们决定要它。”老板听后,更加不屑地嘲笑:“你们这些学究,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是,其实在书的海洋里,哪些才是珍品,我可是了如指掌。”

助手听后不平,欲与老板争执。然而,老教授却拉住了她,微笑着说:“何必动气,他不过是个书贩子,自然只能以金钱来衡量书的价值。然而,有些书籍的价值,是远超金钱的。”

苏轼有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因立场不同,对事物的理解自然会有所差异。正如故事中的书贩与教授,他们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1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