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秘密藏圣贤是不可能错的,果
道脉为什么难传? 因为讲的是对的,传的是错的。 但其实这只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具体的原因还十分复杂。 比如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难传的原因包括不信和怀疑,包括否定和排斥,还包括学得“四不像”,甚至走入了歧途。 然而,圣贤是不可能错的。 这个说法,当然会引来怀疑,果真如此吗? 圣贤是不可能错的,当然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知道,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事情,如果说有,那一定是说—— 世界上唯一绝对的事情就是,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事情。 所以,我们说,总的来说,相对而言,但也是一定的——即圣贤是不可能错的。 例如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对于世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是物质世界,每个人的一生感同身受,是酸甜苦辣,是生老病死,是“见山是山。” 而对于圣贤来说,这个世界却可能是“无”,是“浮云”,是“虚妄”,是镜花水月,是过眼云烟。 比如“无中生有”。 比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终究是“是非成败转头空”。 即使是“秦时明月汉时关”,即使“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现代人也都知道,物质世界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恒星也不例外,可谓“恒星不恒”。 为什么圣贤有如此超然的认识? 这是因为,圣贤或是站位于更大的时空尺度,或是站位于更精微的频谱来说,或是站位于更先进的世界观。 他们既能“见山是山”,更能“见山不是山”。 让我们进一步来阐明一下这个“无”。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古人非常智慧,很早就认识到这个“无”,这个“无”也被视为“一”。 在历史认知上,通常的逻辑是:这个世界是“确确实实”的物质世界,哪来的“无”呢?荒谬!消极!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则越来越容易理解了这个“无”了。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观也越来越先进了,一点儿也不荒谬,一点儿也不消极!。 虽然并不准确,但这个“无”勉强可以理解为肉眼看不见、或伸手摸不着的事物。 经过科学“显微”,这类事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现,而且“无所不在”,比如纳米态,量子态,比如至精至微态,无穷小态。 古人还说,至有即至无,至无即至有。 而现代科技也告诉我们,无穷小等于无穷大。 什么意思? 相对于更小的无穷小,无穷小仍是无穷大(恰如“一花一世界”); 相对于更大的无穷大,无穷大仍是无穷小(恰如“须弥藏芥子”)。 无穷小(至无)和无穷大(至有)是如何统一? 叫“一以贯之”。 即无穷小也好,无穷大也好,都是这个“一”构成的。 这是“无穷小等于无穷大”,“无穷大等于无穷小”更深刻的表现,更深刻的原因,以及更深刻的意义。 即,“本来为一,一为本来”。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使用 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12532.html
- 上一篇文章: 宜园,园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