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曲文倩《造谱计划》的作品资料时,小编正在每天深受挤地铁之苦,看到第一张“边走边玩手机式”,心里不禁感慨,这不就是地铁换乘时把路挡得严严实实的那几位嘛!往后面翻下去,“地铁玩手机”,是我是我,我每天在地铁上看手机时就是那样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就这样,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了《造谱计划》里所有的画作,上面记录的故事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上演着。左上《边走边玩手机式》右下《闲坐玩手机式》52x37cm纸本水性综合材料《乘地铁壹式》52x37cm纸本水性综合材料初见曲文倩时,她留着简单利落的短发,穿着一件深色上衣,紧身牛仔裤,笑起来微微有点害羞,跟她的画作给人的感觉一样亲切舒服。在采访中,她多次提到两个词——“叛逆”和“传统”。无论是求学时一心想要离开家乡,还是油画系出身如今却在尝试用水性材料创作,似乎都验证了她所说的“自己很叛逆”这样一番自我评价。但同时,她对于“传统”的热爱、思考、继承和创新,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情怀和社会历史责任感。02:50缘起《芥子园画谱》《人民艺术家》:从《在芥子园入谱》到《造谱计划》,您的创作都跟《芥子园画谱》有着紧密关联。请问《芥子园画谱》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曲文倩:《造谱计划》的构思是从接触《芥子园画谱》开始的。年,戴士和先生带我们到《芥子园画谱》的倡编人李渔的故乡考察,参观博物馆,进行深入的了解。《芥子园画谱》的人物篇一共十几页,里面是线描勾勒的小人,有各种动作,被称为“某某式”。《在芥子园入谱》的三张画作是我在当地创作的,我用它们跟《芥子园画谱》的人物篇做了一个比照。当我身处李渔的故乡,地理位置和视角都与他一样,只是时间和空间不同。我在年,他在清朝。我的处境与感触,跟历史有相似又有不同,就像在演绎一部穿越剧,这其中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有意思,会使我有好多联想。比如在那个时代,他的处境如何,他怎么看待周围的人,怎么看当时的社会……我会把自己的想象代入进去。渐渐地,我发现这不是我们概念里认为的简单的线描人物,当时的人一定是看到真实的人,然后把他们概括成那个样子。这跟我们现在画画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我是油画系出身,受西方油画造型方式的影响,《芥子园画谱》采用的则是当时的东方的造型方式,但我们的创作都是从现实中来,忠实于时代。所以从创作角度来讲,我们创作的本质是一样的。我看着《芥子园画谱》中的人物,就在想象,画谱中的“折花式”是一个古人折了一束花枝抱在怀里,如果他来到现代,是不是就变成了刚从花店买了鲜花的小男孩,很高兴地捧着花走在路上。《在芥子园入谱1》51×37cm纸本水性综合材料《在芥子园入谱2》51×37cm纸本水性综合材料《在芥子园入谱3》51×37cm纸本水性综合材料“我的兴趣是观察人”《人民艺术家》:是什么因素让您决定继续开拓这一主题?曲文倩:这个主题跟我平时的积累非常契合。我从小到大都很喜欢观察人。从小的时候起,我就喜欢观察街上的行人,情不自禁地去琢磨,这个人的性格是怎样的,他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就像看电视剧一样,特别有意思。后来我发现自己的作品基本上是离不开人物的。我每天走在外面,见过很多人。我与他们可能只是擦肩而过,但那一瞬间,我就感觉像从他们身上读了一个故事,信息量特别大。他骑着什么样的车,穿着什么衣服,表情是什么样的,着急还是不着急。我很迷恋这种感觉,所以后来我想把《造谱计划》拓展开,形成一个系列。这个计划慢慢地越做越大,就变成了我的一个很美好的设想。我希望这一系列的作品能够触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等积累到一定的体量之后,能有一种字典或者数据库的感觉,而不是纯粹在做记录。《造谱计划》中作品的命名方式,虽然沿用了《芥子园画谱》中“某某式”的形式,但在“式”里面融入了我的视角,表达的是我对当下社会的思考。比如“开放二胎式”,这是我们现代历史交汇点上的特有的事件。《造谱计划》开始的时候,刚好是开放二胎没多久,从持续了近四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进入到开放二胎的新阶段,社会各方面都存在一些变化。我会格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1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