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讲座系列之六十七

在思想与文本中穿行

学术论文写作谈

年10月8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协办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列讲座”第六十七讲,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B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严蓓雯老师主讲,北大中文系比较所秦立彦老师主持,题目为“在思想与文本中穿行——学术论文写作谈”。北大中文系比较所张辉老师、张沛老师,北大外国语学院闵雪飞老师、范晔老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张锦老师及众多师生到场听会,并参与讨论。

主讲人严蓓雯老师

讲座伊始,严蓓雯老师首先阐明了优质学术论文的四个特征。第一,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和开阔的视野。问题意识是自然产生的,不能去刻意追求吸引人的观点。主题先行这一写法的漏洞,是写着写着就有可能会发现推翻自己文章的材料,会导致要么写不下去,要么直接忽视材料,而这不太诚实。第二,文章始终要有相关性,一切材料都要和论证的主旨相关。写作不是炫耀自己掌握了多少材料,文章写作的宗旨是求真,所有论述都要围绕着论证主题。第三,论文是议论文,要有充分扎实的逻辑论证。论文不是赏析和抒情,写文章时要避免肤浅抒情的赏析笔触。第四,要有敏锐而细致的解读。文学研究是针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应当避免简单粗暴的理论扣帽。

接下来,严蓓雯老师从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论文的写作要点。

第一是选题。论文的重中之重,第一件大事就是选题。除了有一些同学,一开始就对自己的研究有特别明确的方向和兴趣,大多数人在写作时都会面临选择的困惑。兴趣是第一出发点。丰富的材料和好的问题意识是一篇优秀论文的保证,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兴趣。硕、博论文以及单篇的论文写作都是很磨练人的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做保障,只能感到备受挫折。现在会有一些生搬硬套各种主义的论文,这些论文就显然不是兴趣生成的,它们既分析不出文本的好处,也让人看不出理论的好处。那些特别好的理论,哪怕是纯粹的思辨性理论,也和我们具体的、切身的东西有关。而且,每一个主义的发展都有自身的阶段,不是能拿来就直接用的。比如前几年很火的生态主义,大家拿来就用,将所有风景描写都和生态联系起来,但我们的作家显然不是生态机构请来为之摇旗呐威的。同理,女性主义也有其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内部的分支。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概念来分析作品,这既是对作品的不负责,也是对生成变化的理论的不负责。

那我们不要用理论吗?当然不是。论文是富含理性思辨的文章,理论视野必不可少。如果一个理论能启发我们看待问题的新的思路,读出之前没有这个理论时读不出来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理论和文本是互相成就的,而不是简单的阐释和被阐释的关系。甚至有时,我们拿一些理论去阐释文本,却发现其中还是有矛盾、有漏洞、有疑问,而这正是文学研究的魅力所在。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可能会充满着问题,却不一定要有答案。

不过,虽然兴趣是选题的出发点,但“兴”意味着“一时兴起”,也可能非常短暂,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转移。兴趣是读书与写作的支撑,但我们不能永远只是跟着兴趣走。一个人的学术生命是有限的,研究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到处浮泛地闲看,最终把自己的学术生命浪费掉了。我们有生之年能做的研究,能写出来的真正高质量的文章,都是有限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找准了自己的兴趣,再找一个别人没研究过或研究不够深入的领域深耕下去。

如果对某个问题有足够的兴趣,足够的坚持,足够大量的阅读(这个阅读包括作品文本,作者的其他文本,当时的、历时的、横向的、纵向的历史语境资料,以及相关的研究),就会自然形成跟别的历时的或同时的人的对话。那么文章一般就有两种写法,一种跟着写,一种对着写。你思考的问题,有人已经思考了,但你觉得没你说得深刻说得透,或者你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启发,那就可以跟着前人的思路写下去,为这一脉的研究做一点自己的贡献。还有一种是对着写,就是别人的研究在你看来有盲点,有疏漏,或者甚至有你不同意的地方,那你也可以摆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来进行商榷、反驳、对话。不管怎么说,写作的时候,心里应该始终有对话的对象,你的论文是在一个学术的语境中,与前人或同行进行对话。另外,写作有对话对象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心中不要有预设,不要主题先行。

第二是开篇。大家写论文时,往往对自己立论的部分很看重,中间的论证用力很多,但实际上,开篇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开篇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而且好的开篇,也是作者学术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精彩亮相。

那么如何开篇呢?严蓓雯老师首先展示了一个开篇笼统且抒情的反例,并指出学术论文不是维基百科,不必在开篇堆砌人物介绍和获奖经历,有些开篇会引用一些媒体评价,但这些评价本身写得并不出色,也缺乏学术性,这些与论文主旨无关的内容,都不必写入论文中。如果需要介绍这位作家,可以把相关介绍放在注释里,避免稀释开篇的重要信息。

另一种反例,是在论文开篇中提出“很多人对某作家做了某某研究,但在某某某研究领域仍然是一片空白”。这种强调“一片空白”的说法,首先过于托大,其次过于空泛,引述的“某某研究”也往往并非学术史上公认的权威研究,这些可能是网上搜索来的良莠不齐的文章出现在研究综述中,反而拉低了自己文章的档次。另外,即使许多人已经在某些方面做出了相关的高质量研究,但如果与自己的论文无关,也不必非要提及。论文开篇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

为此,严蓓雯老师以几篇文章的开篇为例,向大家说明何为好的开篇,如《“你用写作开出一条血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黑暗的事〉中的历史、童话与刚果问题》[1],非常清楚地在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标题中涵括的所有问题;接着她又列举了《贝克特作品中的自然意象溯源》[2]《〈僭主俄狄浦斯〉中的诗歌与哲学之争》[3]《“皮靴好于普希金”——皮萨列夫文艺观的伦理学渊源》[4]等几篇论文的起始段落。

第三是展开。严蓓雯老师把论文的展开总结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把要谈的东西分成一、二、三几个不同的方面。有一篇文章探讨骑士、忧思者和寒鸦这三个体现德国民族性格的意象[5]。文章第一部分讲述德国民族性格的双重特征,第二部分依次分析这三个意象本身,文章最后书写这三个意象和德国国家建构的关系。这样的写法比较简单明晰;而容易陷入的误区是不断细分一、二、三,把要谈的作品完全肢解开来,且体现不出论文层层递进的力度。

第二种,即层层递进的写法,也是论文中用得最多的写法。可以参考的一个例子,是《史蒂文斯早期诗歌中的禅宗意识》[6],用“跟着写”的写法来谈禅宗意识和创作美学之间的关系。入题后,文章第一部分就谈禅宗和禅宗画,并且始终注意相关性,谈禅宗如何通过“画”的形式传到日本再传到美国,形成了一个影响脉络。第二部分采取“对着写”的方法,先举出之前一个学者认为史蒂文斯作品中的“空”和禅宗无关,而且年代禅宗并没有传到美国的论点;为此,作者动用了充足的材料加以反驳,比如,年史蒂文斯就已经读到冈仓天心的作品,并从中摘录了大量的文字。论文证明了史蒂文斯和禅宗画的关系后,就进一步分析史蒂文斯具体诗歌作品中的禅宗意识,最终论证出他的确受到了东方禅宗思想的影响。最后,文章为了进一步坐实史蒂文斯所受的影响,作者又举出了他写这篇论文当年在美国亨廷顿图书馆史蒂文斯文档中搜寻出的一本译著,年代的《中国佛教》,里面还有史蒂文斯的亲笔批注,这几乎确凿地证明了史蒂文斯对佛教对禅宗的了解。这样一层一层,就把文章写清楚了。

第三种是更好的写法,可以被描述为螺旋式上升。文章的每一层都往前走,拉得很开,最后又收得回来,且不是重蹈之前的论述,而是更上了一层,最后既递进地得出了结论,又对整个论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做了一番厚描。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这种螺旋式上升,就是“不忘初心”,要能够回得来。

这里,严蓓雯老师以《李渔与十八世纪日本“文人阶层”的兴起》[7]一文为例。李渔的诗文、画谱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李渔的小说在此之前已经传入日本,却没有形成类似的影响。于是,作者开始研究这个时间差,并动用了图像学的方法。文章开篇说日本特别有名的《十便十宜图》是在李渔诗歌《》伊园十便》和《伊园十二宜》的基础上创作的,那么文章第一部分就从《十便十宜图》谈中国诗和日本画的关系。《十便十宜图》这组文人画由池大雅和与谢芜村在明和八年()合作完成,取材自李渔七言绝句《伊园十便》与《伊园十二宜》。第一部分虽然具体谈《十便十宜图》,但非常注重探讨日本画的画面中所体现出来的“采菊东篱下”那样的文人乡村隐逸生活的想象,包括画面中的渔夫所代表的的隐逸高人的象征,而且文章在这一部分没有止步于对这组文人画的纯粹图像学解读,而是深入到当时的日本政治生态,指出,在当时日本,李渔诗句吸引它的,不是佛教修行性质的遁世隐逸,而是中国儒家式的游离于政治体制之外的隐逸文化。

论文的第二部分又回到《十便十宜图》,分析日本文人画的诞生、文人阶层的兴起,且比较了中日文人画群体的不同。中国文人画来自士大夫阶层,但日本的画师都是下级的武士和町人,李渔的《芥子园画谱》就像是他们的教科书。文章在这里,又归结到了李渔画谱的影响。第三部分,作者再次从李渔出发,但这次不再从作画技巧上谈,而是谈到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文化思想层面对日本美学的影响。从器物,到技法,再到美学,文章已经充分勾勒出李渔对日本文人阶层兴起的促进作用。文章第四部分则又回过来谈李渔在中日视野中的不同。日本人对李渔的塑造,往往把他塑造成一个鄙弃浮名的高人,然而在清朝人眼中,李渔显然并不是那么高洁的人物,也干过许多令人不齿的事情。李渔之所以被日本如此这般接受,和日本的文化趣味有关,也和日本自身的政治状况有关。论文这样一层层递进,但每一次都回到了具体的作品和具体的人身上,从中揭示中日两国文化政治之不同。这是很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是螺旋式上升的写法。

关于论文的具体论证,严老师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论证要围绕所谈作家作品,但又不能局限于此。比方说写卡夫卡,要参照作家其他的作品、文本,甚至包括一些非虚构的材料,只要和论文相关的,都要尽量参看。同时也要参考其他的作家作品,至少找到一个潜在的对话对象。最后还要还原历史语境,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11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