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一丝不苟的大师
银川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451.html 来源月雅书画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亦称“天门四杰”。作为“吴门四家”里的“另类”,仇英是以文人所敬而远之的“工笔人物”收获盛名的;他几乎没有书法作品留下,没有诗词歌赋留下,也没有什么八卦供人津津乐道。这个出身卑微、自学成才的漆工,愣是靠自己的才华成为美术史上的一代大家。仇英肖像清李岳云绘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仙山楼阁图》33cm×86cm明代姜绍书的《无声诗史》称:“英之画秀雅纤丽,豪素之工,侔于叶玉”,人物画“发翠毫金,丝丹缕素,静丽艳逸,无惭古人”,仕女画“神采生动,虽昉复起,未能过也。”——这里是说如果连画《簪花仕女图》的周昉再世也未必画得过仇英,这无疑是对仇英极大的褒奖。仇英《桃园仙境图》(局部)仇英最为今人称道的便是其“青绿”技法,他也将这种颜色运用于长卷人物场景中,他的配色总是很好看,这种敏感得益于其早年漆工的出身。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传统器物之美非常迷人,精工细作的雅致已成绝唱,所以能作出好漆器的人,他的画画当然不会差,加之仇英后天的勤奋与悟性,证明了即使是天才确实也是由99%的汗水塑造的真理。仇英《桃园仙境图》绢本设色×66.7cm天津博物馆藏仇英之所以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是为了跻身当时的上流文人社会。但即便如此,他在今天的地位可能还是不及吴门四家的其他三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的书法是硬伤,所以我们还是多以画家称呼仇英,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有个例子可供参照,在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收购的藏品中,书法藏品之冠是王羲之的《瞻迎帖卷》,值二千金;绘画藏品中则以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最高,但只有二百金。可见在古代文人士大夫心中,书法的地位要远高于绘画。但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项元汴对仇英的赏识。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我们每每提到一幅中国古代书画的经典母题,再例数哪些名家画过,肯定会提到仇英的名字(如果仇英有画过此母题的话)。在创作这些经典图式的时候,仇英往往会留下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人物画这一分科中,甫一开始,人物画就是承载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使命,因而,历史故事题材是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之一。仇英也不例外。这一方面,他在项元汴赞助下对其藏品临摹较多。另一种是仇英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的演绎,在风格和技法上以南宋为圭臬,多是取一景的小品,画面有趣味性。最后一种就是人物场景图了,此中代表即为《汉宫春晓图》。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人物画发展到明代这里,就开始“退隐”到山林之中了,于是,“文人雅集”题材开始出现。仇英对此题材自然也是熟稔,也寄托了他对这种上层阶级交游方式的向往之情。真正体现仇英令人赞叹的集大成功力之作是见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剑阁图》,这幅纵长.4厘米、宽.9厘米的长卷,是仇英自创的母题,其灵感来自李白的《蜀道难》。仇英《剑阁图》绢本设色.4×.9cm上海博物馆藏仇英通过这幅精雕细琢、充分体现工笔精细和青绿山水既磅礴又秀丽之风的长卷,诠释了什么是既有“意境”又有“精气神”的中国画。整幅画作浩荡磅礴,气冲霄汉,行路者鱼贯于崎岖小路上传递着一股不畏艰难而勇往直前的气息,因而此作可以说流露出一股中国古代书画中难得的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佳作,而非一味地“摹古”或追求简淡萧疏的古意。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了。无论是北宋开封府的繁华,还是明代吴门姑苏城的热闹,都邀请观众以平民的眼光观看历史上曾经的平民的生活:罗锦匹帛铺、丑婆药铺、描金漆器、裱画铺子、酒肆青楼......曾经的生活在尺素上依旧鲜活,这份迷人的魅力穿越千年历史尘埃依旧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今人面前,怎能不让人心动?而仇英,作为一个优秀的职业画家,也深谙喜闻乐见的题材深入人心的心理,故他的题材总是讨巧的。他摹古又不拘泥于“古”,仇本《清明上河图》便是例子。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虽说是摹张择端原作,但是时代显然早已变迁,彼时姑苏城繁华程度远超当年的汴梁,当时的苏州府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财赋重地,因而仇英是画出了一卷更繁华和细致的“清明上河图”;此外,创作此卷时仇英寓居昆山周凤来之家,有大量文献古籍和古画,在艺术素养上已是其人生中非常成熟的阶段。再有,仇英因出身的关系,非常了解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在他的描绘中,这些穿梭市巷间的人是非常鲜活的,他们是作为繁荣姑苏的主力军而被呈现在画卷上的。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11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颗糖江山许你by白芥子
- 下一篇文章: 他重写传统山水,推动国画步入光辉灿烂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