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西游记之思辨读写成长与成
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pf/mip_4785589.html 成长与成功 《西游记思辨读写一本通》主编赵宇强 (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种子教师) 《西游记》想象新奇,出神入化,是中国冒险小说和神魔小说的创作至高点。但是,它又绝不仅是一部历险小说。 《西游记》的主题理解,向来争讼不休。借清朝张书绅《新说西游记》中的表述,可看出主题理解上的分歧:“此书由来已久,读者茫然不知其旨。虽有数家批评,或以为讲禅,或以为谈道,更有以为金丹采炼,多捕风捉影,究非《西游》之正旨”。其实,分歧远不止这些,有人认为它演绎的是中国传统的“五行生克”之理;有人认为它是“现实社会矛盾的抽象化和幻想化”,写的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的矛盾斗争”;还有人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安天医国”或“诛奸尚贤”等等。 这种多元化的解读根源于《西游记》的涵容。透过变幻莫测的情节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不难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因此,多元化的解读是完全正常的。 在众多的解读中,最具人生启迪意义和成长教育价值的是,将《西游记》看作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即“成长说”。“成长说”并非始于现代,早在三百多年前,张书绅站在儒家的立场,就认定《西游记》讲述的是“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修身之道、成长之路。唐僧师徒都是等待救赎的戴罪之身,或是改恶从善,或是脱胎换骨,最终走上人生正轨,实现生命的价值。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都选择通过求取佛法来将功补过。西行路上,他们翻山越岭,栉风沐雨,斩妖伏魔,在与自然、与敌人、与自我的艰苦斗争中,他们的灵魂受到了冲击,精神获得了历练,境界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见,西行求佛取经的历程,正是他们救赎与成长的过程。 然而,成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四圣试禅心时,不论是金山银山的财富,还是倾国倾城的美女,唐僧都不为所动;途经狮驼岭时,成千上万的妖怪虎视眈眈,尸骨遍地的地狱险象丛生,唐僧也不曾投降……这是那个文文弱弱、肉体凡胎的江流儿未曾想到的。三打白骨精后,面对唐僧的驱逐,悟空“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行到东海时,悟空“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这是那个渴望在花果山逍遥自在的毛猴儿未曾想到的。诚然,凡人的生理局限和人性的缺陷难以超越和克服,但唐僧却在十四年的磨难中淬炼出成人成己的理想、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慈悲为怀的大德;悟空虽依旧天不怕地不怕,但却多了责任感,知道了轻重缓急,有了割舍不下的牵挂,有了对未完成目标的不甘。他们的目标本是取经成功,却在路上不知不觉地收获了成长,这也算是额外的成功。 同时,作为一部历险小说,《西游记》的结局是圆满的。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他们也因此获得加封: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和尚为金身罗汉,就连驮经的白龙马也被封为八部天龙马。故事至此,算是功德圆满,一切付出都有了回报,算是一个完满的结局了。但是,现实的人生却未必能如此圆满,如此成功,因为这一过程中有太多的未知因素。如果我们一味只看重结果,可能就会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西游记思辨读写一本通》编写: 赵宇强陈佳陈海亮韦昕楠张悦王琳史丽芬吴凤云(前三位为主编、副主编) 成功是未知的、难测的,成长是已知的、可控的。我们无法预测未知,但我们可以做好已知。当你成长了,成功也许就会不期而遇。就像唐僧师徒一样,在旅途中体验,在探险中奋斗,在苦难和挣扎中坚守,在诱惑和倦怠中拒绝,终于脱胎换骨,重新找到自己,实现自己,成就自己。于是,他们收获了成长。与此同时,他们虽然饱经磨难,却矢志不渝;几度彷徨,却终未入歧途;他们天从人愿,求仁得仁;他们弘扬佛法,求佛成佛。终于,他们也取得了成功。 《西游记》启示我们的人生:追求成功,未必能心想事成;追求成长,不仅会成长,还可能会成功。或者说,成长就是最大的成功! 从牙牙学语时第一次听“西游”故事,到稚拙吵嚷时看“齐天大圣”的动画片,再到今天能坐下来静读原著……在见证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成长、赢得成功。 《西游记思辨读写一本通》“结构性议题 议题讨论:云路与本路 《西游记思辨读写一本通》副主编陈佳(文学博士) 什么是云路?什么又是本路呢?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登灵山前,金顶大仙要去送他们。孙悟空说不必送了,老孙认得路。大仙说:“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悟空回答:“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云路就是在天上腾云驾雾而行的路,本路就是在地上脚踏实地所走的路。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用了整整14年,历经艰难困苦,走了十万八千里。而唐僧的徒弟们个个都能腾云驾雾,尤其是孙悟空会筋斗云,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很多同学会因此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孙悟空不直接把唐僧背在身上,翻一个筋斗不就到西天了吗?是啊,西天取经可以走本路,也可以走云路。既然能够腾云驾雾,为什么还要跋山涉水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孙悟空、猪八戒角度的思考) 第二十二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在流沙河受阻,猪八戒与还是流沙河妖怪的沙和尚大战了两场都不能取胜。当时天色已晚,孙悟空先去给唐僧化了斋饭,等到明日再战。猪八戒得知化斋的地方有五七千里路,但孙悟空很快就能来回,便说道:“哥啊,既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厮战?”孙悟空反问八戒:“你不会驾云?你把师父驮过去不是?”八戒解释说:“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筋斗方可。”孙悟空说:“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像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像那样法儿,老孙也会使会弄。还有那隐身法、缩地法,老孙件件皆知。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西游记思辨读写一本通》设计的议题“云路与本路”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出,孙悟空和猪八戒都会驾云,如果想要快速穿越路上的艰难险阻,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使摄法,弄风头”,就能带着唐僧飞起来,即便飞得不高、飞得不远,一段一段来,总能摆脱地面上妖怪的纠缠。这种法术孙悟空对唐僧也曾使用过。第四十六回,在车迟国僧道大斗法的时候,孙悟空就变成一朵五色祥云,“把唐僧撮起空中”,上了高台。之后,他又是驾着祥云,将师父驮了下来。除了驾云,孙悟空还会隐身法。比如,第二十四回,在五庄观,孙悟空去偷金击子,用来打人参果时,就“使一个隐身法,闪进道房”。第六十三回,在祭赛国碧波潭的龙宫里,孙悟空看到猪八戒被妖怪拿走的钉钯,也是“使个隐身法,将钯偷走”。缩地法孙悟空也使用过。第四十回,红孩儿变成一个七岁的小孩在山坡里大喊“救人”,想要迷惑唐僧,然后趁机拿下他。孙悟空识破了红孩儿的诡计,让唐僧他们先走,自己“却念个咒语,使个移山缩地之法”。小说里描述道,孙悟空“把金箍棒往后一指,他师徒过此峰头,往前走了,却把那怪物撇下。”可见,使用这种移山缩地法,一瞬间就可以越过一座大山,刚才还在山后面,瞬间就可以移到山前。如果真想图方便,孙悟空是完全有办法带着唐僧飞的。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对话中,猪八戒说唐僧是“骨肉凡胎,重似泰山”,自己背不动。孙悟空则引用古话说“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搬泰山很容易,但携带凡夫俗子驾云却是最难的。可见,这不是简单的负重问题,还涉及飞升资格的问题。就是说,当时的唐僧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是没有资格脱离尘世,飞升上天的。第七十七回,孙悟空原本想带唐僧逃离魔窟,但没有办法,他说“我这一番,若不为唐僧是个凡体,我三人不管怎的,也驾云弄风走了。只为唐僧未超三界外,见在五行中,一身都是父母浊骨,所以不得升驾,难逃。”2.“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唐僧角度的思考)唐僧什么时候真正具备飞升资格了呢?是在上了灵山之后。第九十八回描述,灵山半山腰,有一条大河,过河的地方叫“凌云渡”,只有一根独木桥,无法过去。这时,接引佛祖撑来了一条小船,却是没有底的。唐僧起初还不敢上,被孙悟空一推,掉进船里。然后,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从上流漂下一个死尸。唐僧见了大吃一惊,孙悟空则笑着说:“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和沙僧也拍手叫道:“是你,是你!”那具死尸,就是唐僧的肉身。这时的唐僧,已经抛弃肉身,成了仙体,不再和凡人一样了。所以,下船时,他是“轻轻的跳上彼岸”,然后和三个徒弟一样,身轻体快,走上灵山。当取到真经,要回东土大唐的时候,八大金刚作起香风,“唐僧等俱身轻体健,荡荡飘飘,随着金刚,驾云而起”。这时,唐僧才获得了驾云飞升的资格。但是,即便获得飞升的资格,也不代表可以随意驾云。《西游记思辨读写一本通》中原生态阅读的相关设计第九十九回,八大金刚护送唐僧师徒回东土,飞了一段路,金刚突然把他们从空中紧急迫降了下来。四人发现还处在通天河的西岸。猪八戒生气地说:“只说凡人会作弊,原来这佛面前的金刚也会作弊。他奉佛旨,教送我们东回,怎么到此半路上就丢下我们?”沙僧宽慰八戒说:“师父已得了道。前在凌云渡已脱了凡胎,今番断不落水。”他建议师兄弟们一起作摄法,把师父驾过去。但孙悟空却频频暗笑着说:“驾不去!驾不去!”为什么孙悟空说驾不去呢?因为他知道,唐僧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真正功德圆满。现在只经历了八十难,还少一难,所以,观音菩萨一定要在他们回程的路上安排一次磨难,使唐僧不能顺利回去。这时,岸上出现了一头大白鼋,答应把唐僧驮到东岸。此前唐僧西去的时候,也是这头白鼋驮着师徒渡过了通天河。当时,它拜托唐僧帮自己问问佛祖什么时候能够修炼成人身,唐僧允诺了。但是,由于到了西天专心拜佛,意在取经,结果唐僧把这件事情给忘得一干二净。白鼋游了大半天,快到东岸,问起这件事。唐僧沉吟了半晌,无言以对。白鼋生气了,将身一幌,把师徒连同经卷全都跌落在水中。这就是唐僧经历的最后一次磨难。这次磨难过了,才算真正地修成正果。第二十二回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对话中提到一个古训——“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意思是,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大都不会被珍惜;而真正值得的东西,都不能白白得来。取经固然是最终目的,固然很重要,但路上的经历,在某种意义上却胜过这个目的。因为生命的体验,是任何别人都无法替代的。取经路上的种种磨难,唐僧必须亲自经历,必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过。徒弟们的任务,只是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不能替他减轻那些磨难;否则,就算投机取巧,飞到了西天,佛祖也不会把真经传给他们的。所以,一路上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寒天,孙悟空都只是带着唐僧到檐下避雨,去洞中防寒,饿了便干粮果腹,渴了则饮露餐风,而很少凭借法力去解决任何与降妖除魔无关的困难。陈佳博士导读《牡丹亭》3.“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如来佛角度的思考)读作品的时候,可能有些同学还会有疑问,如来佛让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去求取真经,这是不是在成心折磨他们呢?其实,不仅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连取经当事人孙悟空也曾对此很不理解。第七十七回,唐僧师徒遭遇了最强妖怪大鹏金翅鸟、狮子精和白象精,孙悟空苦苦战斗也无法救出唐僧。听到师父已被妖精“等不得蒸,就夹生儿吃了”的消息时,孙悟空放声大哭,边哭边想:“这都是我佛如来坐在那极乐之境,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若果有心劝善,理当送上东土,却不是个万古流传?只是舍不得送去,却教我等来取。怎知道苦历千山,今朝到此丧命!”如来佛为什么不直接把真经传给太宗皇帝,而非要让人到灵山去取呢?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如来说:“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如来的这番话,可以看作是对“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的另一种阐释。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很轻易地获得,便不会去珍惜;相反,如果是历尽千辛万苦得来的,就会加倍珍惜。所以,如来没有把真经送到东土,而是让人“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西天求取。如来佛不仅要求唐僧师徒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而且在布置取经任务时,还特意对寻访取经人的观音菩萨吩咐道:“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霄汉”是云霄与天河,指高远的天空。为什么连寻访取经人的观音菩萨也不能在高空中自由飞行,而必须在半空中降速慢行呢?想想看,如果观音菩萨在霄汉间一飞十万八千里,确实畅快,但是否还能对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在凡间遭遇的苦难看得明白、听得清楚?而只有在低空中慢行细看,才能对路途之远近、过程之险易深有体会,进而才有可能发现真正符合如来佛祖要求的取经人。回到开始的核心问题:西天取经可以走云路,也可以走本路,既然他们能够腾云驾雾,为何还要跋山涉水呢?云路与本路其实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路径和人生抉择。它们在本质上有不同的特点。简而言之,云路便捷,本路艰辛;云路机巧,本路方正。云路虽然便捷,容易到达目的地,但没有用脚步去丈量沿途的风景,就很难实现精神上的成长;没有路途中的苦涩汗水和泪水,也很难体验到成功的甘甜。本路虽然充满艰辛,但脚踏实地的努力终究会取得报酬。成功没有捷径,探索的过程更让人内心踏实,艰辛后的回报会令人加倍珍惜。无论是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还是现实人生的成长之路,我们总要明白:云路不过虚空,本路才是正道。唐僧师徒要上路,首先得办理每个人的通行证,请完成下面四个人物的通行证填写,并为每个人画一个头像。此为《西游记》学习活动设计(设计者:《西游记思辨读写一本通》副主编陈海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11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上了岁数,咳喘痰多怎么办千古名方ld
- 下一篇文章: 小伙子第一次坐飞机,空姐气哭看一遍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