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在高处

上世纪80年代,被美术界誉为“悲情主义”和“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何多苓先生,根据美国作家保罗·加利科的小说,绘制了一册名为《雪雁》的连环画,一举轰动了画坛。

画面中那忧郁、低沉、幽暗的画风,和欢畅流动的笔触,曾感染了无数的痴迷者。他们在连环画报上,那小小的方寸之间,去忧伤,去感动。即使这么多年后,记忆中的天空和大雁、沼泽和礁石,还有少女那忧郁的眼神,仍旧历历在目。

《雪雁》

小说原著:保罗·加利科(美)

插画作者:何多苓·利科(中)

1/36英格兰北部沿海,有一片沼泽。这里广袤、荒凉,只有一座废弃的灯塔,显示出曾经有过人的踪迹。

2/年春末,一个名叫菲利普·雷亚德尔的年轻人来到这里。畸形的身体使他远离了社会,沼泽迎接了他。

3/36菲利普·雷亚德尔是一位专画鸟类和大自然的画家。他住在灯塔里,还有一艘16英尺长的小帆船陪伴着他。

4/36他是所有鸟儿的好朋友,并用自己的柔情和耐心,赢得了它们的信任。从此,沼泽地上的野鸟们找到了避难所。

5/36他偶尔在附近的镇上露面,拿几幅画换日用品。这些画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他们背地里叫他,“那个住在灯塔里面画画的怪家伙”。

6/36三年来,从未有人来看望他。然而有一天,一个女孩抱着一只白色大鸟,怯生生地向灯塔走来。

7/36“什么事,孩子?”那个“怪人”的声音低沉而慈祥。“它受伤了,先生。它还活着吗?”女孩胆怯地问。“活着,活着。进来吧,孩子,进来吧。”

8/36好奇心使女孩忘记了恐惧。她看着画家,给这只被猎人打伤的加拿大雪雁做手术。

9/36雪雁睁开了眼睛,女孩高兴地笑了。“这样欢迎一位客人,真是太残酷了!”画家说,“不过它就会好起来的。”

10/36女孩要回去了。“你叫什名字,孩子?”“弗丽丝。”“你——你明天再来看看它好吗?”弗丽丝迟疑地点点头。

11/36仲冬时节,雪雁已经能走动了。弗丽丝常来看望它。她已不再害怕菲利普了。

12/36第二年初夏,北去的大雁起飞了。雪雁的叫声更是清越、响亮,似乎在向他俩告别。

13/36雪雁离开后,弗丽丝就不再来灯塔了。夏天里,菲利普根据记忆画了一幅画……

14/36十月的一天,秋风凄厉,海涛汹涌,菲利普听见一声高亢的鸣叫。然而,一只白色大鸟梦幻般,从天而降。

15/36他立即到镇上找到女邮局长:“请告诉弗丽丝——她住在渔村——雪雁回来了。”

16/36三天后,弗丽丝羞怯地来到灯塔。她的个子长高了许多。

17/36年复一年,雪雁飞来又去。弗丽丝渐渐长大了……

18/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声,打破了沼泽地的平静。五月的一天,他俩站在防波提上,目送最后一群大雁起飞。

19/36雪雁展开巨大的翅膀,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在他们上空盘旋。

20/36“快看,菲利普。”弗丽丝惊喜地叫起来,“它飞回来啦。”

21/36“它不走了——这既是它自己选择的家。”菲利普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闪着异样的光。

22/36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在弗丽丝心中一掠而过。她惊慌地低下头,“我——我要走了。它留下了,你不再孤独了。”

23/36弗丽丝远远地回过头来,菲利普依然仃立在防波提上。她似乎听见他的低语:“再见,弗丽丝。”

24/36.…………

25/36三周后的一天傍晚,弗丽丝又来到灯塔。她发现小船点起了出海的灯:“菲利普,你要离开这里?”

26/36菲利普激动地告诉她,一支英国军队被德国人困在海峡那边的敦刻尔克。“这一次我总算能作为一个男子汉尽一份力了。”弗丽丝第一次发现他并不丑。

27/36“我要跟你去。”菲利普摇了摇头:“瞧这小船,你去了就要少带一个士兵。你照看鸟儿好吗?”

28/36弗丽丝呆呆地望着暮色中的大海。她看见一个白色的影子,跟着小船飞去。“保佑他吧,雪雁。”

29/36几天后,在伦敦的小酒馆,有些刚从敦刻尔克回来的官兵,谈起一个神秘的驼背矮人。

30/36他驾着一条小帆船,冒着德国人的轰炸,往返于营救船与海滩之间。两天两夜里,一只白色大雁始终叫着,在他头上打圈。

31/36最后撤离的人,看见那条弹洞累累的小船飘在海上。那只大雁守在船头,直到小帆船沉没才飞走。

32/36弗丽丝并不知道这些。她只是等着,等着。最后她听见天空传来熟悉的叫声。

33/36那叫声扑打她的心,她仿佛听见那个灵魂在呼唤:“永别了,我的爱。”

34/36弗丽丝望着雪雁。他的心在回答:“菲利普,我爱你。”

35/36雪雁低低地飞着,绕灯塔回旋了一圈,然后冲天而去……

36/36后来有一天,一架德国轰炸机把灯塔,当成了军事目标。这座古老的灯塔从沼泽地上消失了。

-结束语-

何多苓(-)的许多作品不仅可以欣赏,而且在欣赏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阅读、倾听和遐想的可能。

他的创作与他所喜爱的音乐、诗有一种深处的联系。或者说,音乐和诗歌即使不是其灵感的来源,也为其灵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滋养和印证。

何多苓自画像

他总是孤独的、伤感的、优雅的,但又总是从孤独、感伤和优雅所形成的自我中抽身离去,成为世界和自我的双重隐身人。

观看他的作品,人们能感觉到一种从四处直逼而来的孤寂,因为他从来不在自己作品的现场,他拒绝为我们的观看和感触作证。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