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家学如何助力语文学习
迷失 虽然你可能整天陪读,陪作业,陪辅导班,但是你确定你真的知道学校里的语文课本是怎么编排的么? 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迷失在眼前的todo当中,看似很重视,很上心,很支持孩子的学习,实际上是有点“助纣为虐”的。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整体上十分了解学校教材的编排。我们只是盲目的跟随而已。 幻象 今天早起得空,我大致翻了一遍部编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随便举几个课文例子:《小蝌蚪找妈妈》,《田家四季歌》,《黄山奇石》,《大禹治水》,《妈妈睡了》,《夜宿山寺》。 一般情况下,这些课文老师会一课一课的教过去,学生会跟着练习读写听说,作业和练习一课一课的刷过去。老师,父母,孩子每天则会盯着看老师的作业和练习的打分,A,A+,A-,B,B+,B-等等等等。得了A+就开心,得了B-就难过。 的确,非常量化,非常容易让孩子知道应该努力多少,得到多少。 一切看起来非常完美。 缺陷 而我们芥子家学不这样看。我们对这种运作模式有着深深的忧虑。 一是,孩子学了一学期的课,也学习了很多课文,但是你问他到底你学了什么,他说不上来。他可能会退一步说,我学习了很多生字。我能书写的更加漂亮。我也背诵了一些章节。而这恰恰是我们最最担心的:孩子学习的东西其实非常的散乱,割裂,甚至错误。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学什么。最终就只有为了日常分数和期末分数而学。还自我感觉目标非常清晰。 二是,这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如果小学五年,十个学期,都这样浑浑噩噩,孩子就会在长时间的扭曲下,更加的被异化,完全丧失了学习的本真。这些知识根本不成体系,也不会有效的增加孩子的能力。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往何出安放他的知识,他的心。 芥子家学,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从导师自身的受教育过程中早已体察到了这一巨大缺陷。我们意识到了之后,就开始止损。我们已经开始系统性的,框架性的,研究性的,为孩子打造一个严密完整的学问体系。 框架 我们不从散乱的知识点开始。我们从体系的角度上手。逐步的引导孩子对于天文学(及其衍生学问: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文学历史,心性哲学,齐家爱国(孝悌,忠敬)等等学问体系的构建。 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学问源流,明白体系框架,明白学问门类。然后,再逐层打开填充具体的知识点,这样孩子越学越有兴趣,他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有很强的方向感和体系感。让他自己体悟到,知识点是次要的,构建体系才是重要的。这样才能实现降维打击式的学习知识。 好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课本里的课文,把课本“拆”了它,把拆了的琐碎知识点回归,填充,增补到孩子的知识体系中来。让他即便学习课内知识的时候,感觉还是在做学问,做研究。 这本课本里面共有30篇课文。我们进行了梳理和分类: 天文学:田家四季歌,夜宿山寺(手可摘星辰),雾在哪里,雪孩子,风娃娃,我是什么(说的是水) 地理学: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敕勒歌,大禹治水 生物学: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树之歌,拍手歌 物理学:曹冲称象 心性哲学:玲玲的画,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纸船和风筝 齐家爱国:一封信,妈妈睡了,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 文字学:场景歌(量词) 总结发现,涉及天文学的有6篇;涉及地理学的有7篇;涉及生物学的有4篇,涉及物理学的1篇;涉及心性哲学的有7篇;涉及齐家爱国的有4篇;还有1篇是讲量词的。 当孩子意识到这些课文当中的某一篇是对接他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的所掌握的某一个学问体系的时候,他不就不会痛苦和抗拒,而是欣喜,跳跃,欢呼。这些就是我要学的。要我学在这里开始变成我要学。我们观察研究课内知识,不是为了对抗和拧巴,我们是要链接和疏导。 回归 当我们把这些散乱的课文和知识点,按照上述梳理,回归到孩子已经建立了的学问体系,底层逻辑,系统框架的时候。他的学习,不再是纯粹的追求虚幻的分数,而是会追问这个知识点对于已有的框架体系来说,是新知识还是旧知识,是高境界还是低境界。一句话,他能对这些知识点产生判断,评价,质疑甚至创新。 经由这样的家校结合。他的心是开放的,主动的,不是封闭的,被动的;是灵动的,庄重的,不是拘束的,肤浅的。 一颗灵动不拘,澄明通透的心,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教育结果。 不退斋主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5577.html
- 上一篇文章: 湖南卷满分作文芥子纳须弥,论构思独特
- 下一篇文章: 你几月出生,就是什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