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干部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3&id=269122
元代画竹之风盛行,墨竹名家辈出,直接带动了竹之画谱的出现。元代书画大家李巧钻研竹画、遍访竹乡,毕生精力撰成《竹谱详录》,此书在继承东晋戴酌之《竹谱》规范体例的基础上,首次呈现了"谱"与"画"的结合,弥补了先代画谱有谱而无画的缺憾。其内容文辞畅达,收录详尽,影响了整个元代乃至后世的竹谱编第模式,是硏究元代文人竹画理论与技法的重要依据,也为探讨元代社会文化和文人也、理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内容。画谱是中国画研究著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其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诸如绘画史学、绘画理论、绘画方法、绘画美学、绘画品评,等等,莫不汇此一体之中。古代的中国画研究者通过画谱对中国画的画史、画理、画法进行全方位的总结,结纂成书,嘉惠后学。而以图谱来传授画法,确实比单纯用文字叙解更为切实简明。通过对这些画谱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以及他们对中国画理论的独特见解。画谱相对于其他画学著作出现较晚,这与中国的木刻拓印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现存文献上看,最早的画谱应属南宋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约成书于年)。此书虽为图谱之始,但其本意并非为指导绘画而作,故于画法传承并无多大贡献,诚如王世襄先生所言:“惜其不以切实简明为宗旨,而以标奇炫异为难能,至于学者,竟无足取。”此后之画谱论著,则首推元代李衍编撰的《竹谱详录》一书。同时期的竹谱著作还有柯九思《画竹谱》、吴镇《墨竹谱》,他们都受到李衎《竹谱详录》的影响。柯九思的《画竹谱》未见原版,仅见有正书局石印本、日本博文堂影印本。其书非常简易,选插数图,适合初学者,类似于画稿而非专门的研究著作。而吴镇《墨竹谱》实为一套册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每页皆有题识,内容记录竹子特性。柯九思的父亲柯谦为李衎好友,曾为《竹谱详录》作序,而吴镇与李衎、赵孟等人又有颇多关联,二书都受到过《竹谱洋录》的影响。后世亦出现较多画谱,主要有明代的刘世儒《雪湖梅谱》、高松《竹谱》及《菊谱》、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周履靖《淇园肖影》、龚贤《山水画册》、程大宪《雪斋竹谱》、林有麟辑《素园石谱》等,各有专向。而清代的画谱则大都以画法一类为主,如王寅《冶梅梅谱》、顾炳《顾氏画谱》、崔子忠《息影轩画谱》、吴焕采《石谱》、黄谦《梅兰竹菊四谱》、李景黄《似山竹谱》、秦岐山《此君山房竹谱》、王概等《芥子园画谱》、诸升《竹谱》、吴定《吴定山水画谱》、邹一桂《小山画谱》等,无不是画、谱结合,从形式上都是对李衎《竹谱详录》范式的继承。画谱是中国画研究著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研究画谱著作的意义在正本清源:一方面有助于理清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有助于辨析前人对中国画理论的独特见解。《竹谱详录》画学思想丰富,并开创了一种画与谱结合的论著模式,影响深远。元代竹谱在李《竹谱》的基础上各具特色。李《竹谱》注重写实,柯九思《竹谱》强调以书法写竹,吴镇《墨竹谱》以“墨戏”作之。在李《竹谱》的影响下,元人更加注重对画竹理论与技法的追求,而非如何撰写一部规范化的竹谱,这是元代竹谱各具特色的原因,也是元文人在传承前人时的创新之处。在这一趋势下,文人墨竹日趋写意化,至后来倪瓒之“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可谓将竹之写意发挥至极。总体来说,在上承文苏之流,下启明清之派的转折期,元代文人的作品及理论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至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1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