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并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这是网上一句戏谑自嘲的话,意思是一个人穷得只剩下病了,苦逼至极。类似的话还有“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要没钱”等等。

看来,每一个人都很讨厌病。

不过,很遗憾的是,我们虽然很讨厌病,但病却是我们生命中无法回避的话题,没有任何人可以不生病。病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是人类不自由的一个关键。

对待病,还有一种态度,就是惹不起躲得起。我们祈祷病不要看上我们,所以家里的大门上都贴上门神,把这些“妖魔鬼怪”拒之门外。我们还把无疾而终当成是一个人最好的结果,成为人人向往的境界。

可是,无论讨厌还是躲避,都无法避免一个事实:病始终如影随形。

病是生命的一种常态,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会不期而至。我们无法躲避,只能选择用什么心态去看待它。

02

我们常给病加上一个价值判断,即病是不好的,必须对其赶尽杀绝。这是一种绝对的看法,难免存在偏颇。

病是自然的一种事物,它伴随生命的始终。当我们对它厌恶憎恨时,就会失去中道,也就很难彻底的解决病的问题。只有当我们平静的对待病,把它当做路边的一块石头、山间的一颗小树,不起嗔怒心,才能根治病的问题。

医生们都有一个人性化的职业习惯,对一些绝症的病人隐瞒病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担心病人过不了自己的心理,被自己的病吓死了。

那些被病吓死的人,就是在病的问题上有太多执见,认为它是恶的,心想既然打不过,不如放弃。如果他们能学学王阳明,把病当成是一个礼物,是磨练自己心性的难得机会,想必就不会如此害怕病了。

——病不是坏事,而是一种礼物,是磨练自己心性的好礼物。

03

我们在什么时候容易生病?要么不高兴,要么太紧张,要么生活习惯不好,要么看不开。

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小病不仅不是坏事,还会救我们一命。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平常有点小感冒的人不容易得癌症。这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身体会通过战胜这些小感冒而提高机能,一些大的病也就无从落脚了。

我们还经常发现,那些长寿的人,有很多似乎一直是病央央的,好像从来没断过小病小痛,结果却长命百岁。一代药王孙思邈就是从小多病,身体一直弱弱的,居然让他活到岁。而一些平常看起来硬朗的人,一旦生起病来,如山崩地裂,很快就玩完。这是不是道德经里讲的“柔弱胜刚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一直健康的人却隐藏着大病,而一些有点小病的人却实则健康?

医学上有个词是耐药性,对于病菌来说,抗生素就是毒药,就是它们的病,从没用过抗生素的病菌,很快就会被抗生素杀死。而那些多次面对抗生素的病菌,却顽强的活过来了,产生耐药性。病菌如此,人也如此。

小病往往是给我们的无私提醒,让我们注意调整一下生活习惯,调试一下心情,缓解一下压力。如果没有这些小病的提醒,我们就可能犯大错。但是,提醒归提醒,我们有没有接受到这些信息,却是两说。

讳疾忌医或者不把小病当回事的人,最后都会遭到沉重打击,只有那些真正从小病中汲取教训的人,才可能从中获益。

——小病不仅不是坏事,还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需要改变点什么。

——小病还会一次次提高我们的抗击打能力,帮助我们变得更坚强。

04

孟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外界的劳苦,我们或许可以逃避,但身体的病痛,我们却逃无可逃。病痛面前,我们只有两种结果:胜利或失败。能在病痛上得到解脱的才能得到大自由,能在病痛上做到无畏的才是大无畏。

老家有位邻居,五十刚出头,突发脑溢血,医院,抢救很成功,手术后救回一命,只是身体的一边半瘫了。生命都是生生不息的,谁也不会轻易的放弃生命,他出院后,努力的锻炼,每天一早就能看到他拖着笨重的身体去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半瘫的身体越来越灵光了。

我还以为他会很快康复,过了一段时间,却听说他去世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一次术后的例行检查中,他又被查出癌症,于是他索性放弃了,一改原来积极乐观的态度,整天唉声叹气的,也不去运动了,老天也就很快遂他愿了。

——病,是对人最大的考验。对待病,不同的做法,就有不同的人生。跨过这个坎的,估计对啥也都无所畏惧了,而跨不去这个坎的,一辈子都将被打上失败者的记号。

05

前天手欠,看见脚上长了一个小脓包,于是顺手挤了它。结果,一起床,发现整条腿都肿了,发烧、浑身无力,下不了床。

这么小的一个脓包,居然可以把一百来斤的我轻松放倒,不能不让人敬畏病的威力。

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一阵醒一阵昏睡,隐隐约约的想起王阳明的话:病也是一物,正好格一格。这句话是王阳明对他的一位叫陆九川的学生说的。

当时,陆九川在赣州随侍王阳明,不料生病了,王阳明去看望他,问道: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陆九川感慨到:这个功夫很难啊。王阳明说:只要常快活就是功夫。

格的意思是归正,何为正?符合道的就是正,不符合道的就是不正。格物,就是在应对事物的时候正心诚意,循道而行,即依自然规律看待事物。何为道?讲不清,但有一个方便的判断,就是自然。但凡自然而然的东西,即是道。这就是《道德经》所谓的道法自然。

王阳明对病的态度是:与病为友,常快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与病痛为友,虽饱受病痛的折磨,但从未有过半句怨言,一边生病,一边完成常人难以企及的丰功伟业。

——以病为友,不去对抗,不去怨恨,才能与病好好相处,才能做好身体的主人。

06

卧床不要紧,还能趴着写静之兄。可要命的是头痛,脑子里全是浆糊,无法静下心来写半个字,只好先躺着。

其中无数次给自己找台阶:之前说的是不吃饭就不用写,那今天确实一天没吃饭了,写不出来就不写吧,也不算违反自己的誓言。最终还是选择挺一挺,在脑袋清醒一点时爬起来写一点,虽然没有写完当天的静之兄,但也尽全力写了三分之二。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阅读,就找了一篇之前写的备用稿先发了,这才有了昨天的《我是谁的四重境界》。

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因为不想犯王阳明所说的“贵目贱心”之类的毛病。话说,有一位学者,患了眼病,整天惨兮兮的,一副天可怜见的样子,王阳明批评他是贵目贱心。

也就是说,王阳明认为那位学者太在意自己的病了,被病控制,忘了自己的心才是病的主人。病是用来磨练心性的,人不可成为病的俘虏。

——在与病为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心态,而且要掌握主动,不能被病牵制。

07

曾经陪母亲去南山寺打佛七,一万多人里,除去像我这样出于好奇心而去打酱油的人,更多的是想要去治病或者祈求平静往生的人。

有一位坐着轮椅的三十岁小伙吸引了我的注意。他的脖子下面长了一个很大的瘤子,大概有一个小南瓜那样大,垂下来,一直到胸前。这个瘤子已经严重影响他的健康了,使得他已经无法行走,必须要靠轮椅代步。

我不知道他来南山寺是想治病还是祈求往生,像他这种情况,医院能够治疗,一般是不会去寺庙里抓最后一根稻草的。都说临时抱佛脚,对于佛,我们大多数人还是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会想起。

我很确定,这位小伙子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甚至是危及生命的麻烦。如果生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戛然而止,那是很可惜的。但我更想了解的是,他究竟如何从一个小疖子长到一个大瘤子的?他为何没有在还是小疖子的时候及时处理,以至于拖到危及生命的地步?

当然,我不会在小伙子的伤口上撒盐,不可能去问他这些问题。但我可以推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伙子认为小疖子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太在意,以至于一步一步的贻误战机,把自己推向悬崖。

——大的问题都是从小的问题而来,在小的问题上下功夫,就能杜绝大的问题的出现。

——大病由小病来,如果在小病时高度重视,及时诊治,大病就不会出现。与病为友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主动,而且要掌握策略:小惩大戒。

08

身体的病,我们还容易察觉,容易治疗,心上的病,我们却往往视而不见,因此也不容易治疗。

身体的病,有医学的判断标准,病了就是病了,不容回避。心上的病,却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因此有病还是没病,只有自己才清楚,有时甚至连自己也搞不清。

有一个笑话,说是如果一个人被精神病院错抓了,怎样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不是不停挣扎:我没病、我没病。而是听从医生的指令,该吃吃该睡睡,做一个顺从的人。

这个笑话很值得深思,顺从的被认为是正常的,不听话的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而我们知道,顺从的往往是带病操作的,而不听话的却往往是正常的。

这点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尤其有用。那些从小看起来乖乖的孩子,往往潜藏着大的心理问题,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却往往是心智正常的。当我们称赞一个孩子非常至上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究竟符不符合自然?

09

或许,我们真的应该感谢,我们并不是一无所有,至少还有病。

病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存在,人食五谷杂粮,病从口入,这也是道的一种存在方式。我们不能消除病,只能与之共处。

我们之所以会一无所有,很多情况是由于身上毛病太多。这些毛病都是礼物,既提醒我们需要改变,又警示我们不要在错误的道理上越走越远。

病是好是坏,全在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真能从病中汲取教训,立志改过,病就是我们的贵人。如果我们讳疾忌医,甚至仇恨、埋怨病,那么病就会成为我们的敌人,使我们痛苦不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1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