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8173.html

《芥子园画传》通称《芥子园画谱》,编印于清康熙年间,是继明末《十竹斋画谱》之后,又一部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木刻套色水印画谱。它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术的传播起了很大影响,在中国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芥子园”一名,据李渔《一家言文集》卷四说:“金陵别业,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知是李渔在南京的别墅。李渔,字笠鸿,又字谪凡,浙江兰溪人。李渔是清初有名的戏曲理论家兼戏曲、小说作家。他少年遍游四方,后来居住在南京,康熙十六年(年),是年67岁,李渔又由南京移居杭州西湖边,遂自号“湖上笠翁”。《芥子园画传》是李渔的女婿沈心友全家居住在芥子园时,由沈心友发起,请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编绘而成,用“芥子园”名义在南京出版的。沈心友,字因伯,号克庵,不详其籍贯,但从《芥子园画传》的题记和识语中的落款有“西湖”、“西冷”字样,应是浙江杭州人。王概,字安节,初名丐本(一作“改本”),浙江秀水(嘉兴)人。家于金陵(南京),工画山水,学龚贤(半千)笔法,善诗文,王蓍,字宓草,工诗歌,兼善山水花卉翎毛。王臬,字司直,原名孽,字汝陈。善书及刻印。由王概任《芥子园画传》的主编,由沈心友资助完成出版。

《芥子园画传》全书共三集,第一集为山水谱,共五卷。清康熙十六年,李渔尚居南京时,他的女婿沈心友就已请山水画家王概,将沈心友家中原存明末画家李流芳的课徒山水画稿43页,进行整理和增编工作,用了三年的时间,已增编到页,把山水画的各种技法都有条理地介绍出来。同时,又临摹了古今名人各式山水40幅,作为初学楷范。当康煕十八年(年)《芥子园画传》第一集编绘工作完稿后,沈心友请李渔翻阅时,这时李渔早已迁居杭州,正在吴山养病,他见到此画稿后,则“拍案狂喜”,认为这是“不可磨灭之奇书”,如不公诸于世,“岂非天地间一大缺陷”,遂“急命付梓”,以广流传,并亲自为第一集写了序文。据第一集所载武林陈扶摇识语说:“是集出自前贤秘本,条出鹿柴先生苦心,始于丁已(康熙十六年)春,成于己未(康熙十八年)冬,历四十余月而方告竣。”得知第一集的刻印完成年代,应在康熙十九年(年)的夏季。

第二集为兰竹梅菊四谱,共八卷。第二集的编绘工作,是在第一集完成后着手进行的。沈心友先请仁和(杭州)画家诸升编兰竹二谱,海宁画家王质编梅菊二谱。诺升,字日如,号曦菴,善画兰竹石,师鲁存之笔,所画雪竹尤佳。王质,字文蕴,号蕴菴,工画花卉草虫。因为诸升不擅长双钩白描法,所以兰竹二谱中用双钩白描画法所画的兰竹,都由王质来完成。据第二集所载沈心友例言说:“王蕴菴、诸曦菴,武林名宿也。闻画传二集之请,两先生白髪萧萧,欣然任事,三年乃成。”得知王、诸二人所编绘的兰竹梅菊四谱,共享了三年的时间,但并没有说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完成的。如以诸升在“康熙壬成(二十一年)之秋”所写的兰竹谱序文来看,可以推知兰竹梅菊四谱的编绘工作,应始于康熙十九年(年),完稿于康熙二十一年(年),但没有在完稿后立即付梓,后经王概兄弟三人“重理旧绪”,“经营临写”,进行删增,才得以最后定稿。王蓍在康熙“辛已(四十年)修禊日(阴历三月初三日)”所写的兰谱古今诸名人图画识语中叙述此事说:“予为《芥子园画传》二集,先编蔺谱,删增武林诸日如、盐官王文蕴所摹古各法以为之,……诸、王二君成图而未锓,今予成之,芥子园锓之”。又第二集的刊印工作,据沈心友例言所述,是在“辛已春初,鸠工于秣陵(南京)僧舍,至秋菊开残,岭梅初放,历四时而成书”的。也就是说开始于康熙四十年(年)的初春,至是年的冬天已全部完成,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并非像有人说的那样是刊印于芥子园内,而是刊印于南京僧舍。这时李渔早已死去,以芥子园业已三易其主,沈心友和王概兄弟也都“各各髪自齿落”了。

第三集为虫草花卉和翎毛花卉二谱,共四卷。其编绘经过情况,据翎毛花卉谱的芥子园甥馆识解说:“至谱中钧勒着色,武林王、诸二先生详订于前,檇李三王先生增辑于后,虽属五美交并,亦复后来居上。此集创始于壬戌,告成于辛已,历二十年方得梓传字内。集中区别源流,裁纂古法,为诀为式,则仲氏宓草一人为之”。由此可知,第三集的编印工作,开始于康煕二十一年,完成于康熙四十年,也是先请王质和诸升二人来编绘的,不过是在他们编完第二集兰竹梅菊谱之后才着手的,当王、诸二人完成第三集的编绘工作后,再由王概兄弟三人进行增辑编定工作。集中的画法源流和花卉、草虫、翎毛各种画法以及画诀、起手式等,都是由王蓍一人承担的。

《芥子园画传》第三集所收之草虫花卉谱和翎毛花卉谱,根据沈心友的例言,知是与兰竹梅菊谱合编为画传第二集的,而在第二集王概的“画传合编序”中,也有“编中谱得兰竹梅菊以为前编,复谱得山花隰卉以及草虫翎羽之属为后编”之语,这就证明了草虫花卉谱和翎毛花卉谱原是第二集的后编无疑,但为甚么又改为《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呢?有人说,这是“后来书商把沈心友的例言十条删去,把竹兰梅菊谱改订成第二集,草虫花鸟谱改订成第三集”的,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在刻印草虫花卉谱和翎毛花卉谱的过程中,就已把第二集的后编改为第三集了,并非出于后来书商之手。据草虫花卉谱芥子园甥馆识语说:“前编兰竹梅菊四种,皆属书本装订,以两页合而成图,耐于翻阅,未免交缝处与笔墨有间断。兹花卉二谱,页黏成册,不独图中虫鸟无损全形,抑且案上展披同乎册页”。正是由于草虫花卉谱和翎毛花卉谱与兰竹梅菊四谱的装订不同,所以才改为《芥子园画传》第三集的。

自从《芥子园画传》出版后,距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了,保存至今的原刊本则极为罕见,现在所能见到的,都是后来一翻再翻的翻刻本,几乎完全失去了原书的精神。我们从辽宁省博物馆所珍藏的《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原刊本,可以看到它的本来面貌,其雕刻刀法之精良,印刷手法之巧妙,套印之准确,顔色之匀称,都是后来翻刻本所无法同日而语的。此集是用开花纸木刻饾版套色水印而成,早已装裱为册页形式。在草虫花卉谱和翎毛花卉谱的封面上,边框外的上面都有横书“画传三集”四字,边框内分为三栏,中栏为“草虫花卉谱”或“翎毛花卉谱”的谱名;右栏都有“绣水王安节、宓草、司直摹古”文字和篆书“前身画师”印;左栏又都有“上册画法歌诀起手式,下册古今诸名人图画”和“芥子园甥馆镌藏文字。封里皆有“芥子园甥馆识”语和篆书“芥子园甥馆藏”印以及后人收藏印等。此集有“康熙辛已岁(四十年)长至前一日”年款的王泽弘序文。在草虫花卉谱的上册,有“辛巳九月望前三日绣水王蓍书于瞰浙楼”的“草虫花卉谱序”,下为靑在堂画花卉草虫浅说、画诀和画花卉起手式,下册为古今诸名人图画40幅,缺婴粟、锦苋雁来红、苹花三幅,今存37幅。翎毛花卉谱,上册有“绣水王蓍题辛巳八月望男我来书于瞰浙楼”的“翎毛花卉谱序”,下为靑在堂画花卉翎毛浅说、画诀和画花卉起手式,下册为古今诸名人图画40幅,缺栀子、葡萄、佛手柑、紫薇、红叶、魏紫姚黄六幅,今存34幅,卷末附有沈心友“设色诸法”。收藏印记,则有篆书“李”字印、“小圃藏书画印”、“长白李氏收藏书画印”、“李氏山房藏书记”、“画隠”、“铁岭李鸿仪图书”、“文隆”、“熙吉室印”等,得知此集原是铁岭李鸿仪所藏,虽然末二印的印泥顔色略深,疑“文隆”应是李鸿仪之字,只是钤盖的时间稍晚,并非另有其人,如果无误,那么,此集在出版之后,一直保存在铁岭李氏家中,后归博物馆所有,年7月辽宁省博物馆(当时名东北博物馆)开馆时,就已是珍贵藏品之一,虽非完璧,但却十分难得了。

《芥子园画传》的编印,其目的本是作为初学中国传统绘画技术的一部教科书,使学习中国绘画的人可以从中学习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技法,在传播中国绘画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正是这一缘故,在雕版印刷方面采用了饾版套印法,以达到与原稿相近的效果,而没有使用更能增加艺术效果的拱花法,虽然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把它看做是一部优美的艺术品了。

(转自:辽宁省博物馆)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11378.html